汛情,是汛期洪水自始涨到回落期间的情况统计。由于我国河流众多,历代都很重视防汛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向上级反映汛情,古人称为“汛情奏报”。
为了让各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灾情,历朝历代都会设置报汛驿站。从报汛驿站发出的奏报,被称为“水报”。根据汛情的发展情况,古人会采取“羊报”“马报”“狗报”“步报”等多种报警手段。所谓“羊报”,最初是黄河遇险时报汛之法,报警差役带着水签和浸过油的羊皮袋,从上游而下,将观测到的水位刻在标签上,陆续投掷报汛。黄河周边的官府会派专人在河里打捞水签,按照其中提示的洪峰高度,命河工提前加固堤防,防患于未然。而“马报”是指汛情比较紧急,乘快马报汛,明清时称为“六百里飞马”,仅次于报告军情的“八百里加急”。
在元代,朝廷根据自然条件设有陆站、水站、轿站、步站等报汛驿站。在路况较差的东北地区,还设有狗站。“狗报”也是一种报汛方式,通常是由训练有素的狗来代替人传递汛情,当时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汛期。此外,“步报”则是人工步行传递汛情,但仅限于离国都较近的郡县。
林琳/文 (《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