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科举咋防“冒名顶替”

451 0
发表于 2022-8-1 11:37: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古代科举考试不像现在有监控和身份识别等技术。那么,古人在防“冒名顶替”这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童生试是清代地方录取生员的考试,三年两考,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方可称为生员,亦称秀才,古代学校称庠,生员又称庠生。员额通常是大县20人、中县16人、小县7人至8人。

清代童生试中,为了防止出现“冒名顶替”的事件,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都需要有人担保,考生到县衙礼房报名参加考试时,除了填写本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外,还要填写上至曾祖父三代在世情况和做官与否的履历,同时,还要递交统考五人互保的证明材料,以及本乡廪生认保的证明等材料,保证不是冒籍、匿丧(按照清制,父母去世27个月内为守孝之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违者称为“匿丧”,人们习惯称丁忧)、顶替、捏造姓名等情况,并保证身世清白、非皂隶等职业后代,才能参加考试。

清政府规定,凡报名应考的童生必须是本县(州)人,外籍士子需由地方政府认定已入籍者,可视同本籍。尽管采取了考生互保、廪生担保等措施来防止“顶替”事件发生,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清代还是有不少冒籍的现象。

清末,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张謇,16岁时由老师安排,冒籍以如皋县张家儿子的身份参加应试,后来如皋张家变卦,不断向张謇索要酬金,张謇一时拿不出来这么多酬金,被告上公堂,直到张謇20岁时,经过多方斡旋,张謇才恢复原籍。

王东志/文  (《北京晚报》)

169777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