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不像现在有监控和身份识别等技术。那么,古人在防“冒名顶替”这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童生试是清代地方录取生员的考试,三年两考,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方可称为生员,亦称秀才,古代学校称庠,生员又称庠生。员额通常是大县20人、中县16人、小县7人至8人。
清代童生试中,为了防止出现“冒名顶替”的事件,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都需要有人担保,考生到县衙礼房报名参加考试时,除了填写本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外,还要填写上至曾祖父三代在世情况和做官与否的履历,同时,还要递交统考五人互保的证明材料,以及本乡廪生认保的证明等材料,保证不是冒籍、匿丧(按照清制,父母去世27个月内为守孝之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违者称为“匿丧”,人们习惯称丁忧)、顶替、捏造姓名等情况,并保证身世清白、非皂隶等职业后代,才能参加考试。
清政府规定,凡报名应考的童生必须是本县(州)人,外籍士子需由地方政府认定已入籍者,可视同本籍。尽管采取了考生互保、廪生担保等措施来防止“顶替”事件发生,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清代还是有不少冒籍的现象。
清末,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张謇,16岁时由老师安排,冒籍以如皋县张家儿子的身份参加应试,后来如皋张家变卦,不断向张謇索要酬金,张謇一时拿不出来这么多酬金,被告上公堂,直到张謇20岁时,经过多方斡旋,张謇才恢复原籍。
王东志/文 (《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