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稷山话中的“古话”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6-17 11: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些稷山人总觉得稷山话太“土”,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有时候不是太“土”,而是太“古”。比如稷山话的“爷”读yá,“爹”读diā,还有靠近新绛的东村里把“姐姐”叫jiǎjia,“姐夫”叫jiǎfu,这些都是古汉语读音。还有“斜”读xiá,“野”“夜”“车”……古汉语韵母都是a。

实际上,稷山人说的这些都是“古话”。在稷山话里:越古越是白读音,越现代越是文读音。比如“野”,在“野外”“野生”等词里读yě,在“野地里”“跑野啦”要读yǎ。“西社镇”的“社”,古汉语韵母是a,白读音是sha,文读音有两个:一个是一般人的读法,即旧读法shiê,最新的读音是shè。前一种是老知识分子的读音,后面是现在年轻人把稷山话普通“化”了的读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就是稷山人把他们的“古话”,当作了“土话”。“扶老携幼”的“携”字,在稷山话里没有异读。稷山话把“抱孩子”叫“xié娃”;运城农村叫“xiá娃”。原来运城话比稷山话更“土”——其实是更“古”!

再说稷山话的“黄红不分”,其实是文白异读。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也叫“读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也叫“俗音”。也可以说是“书面语”与“口语”两种读音。稷山人单说“黄红”两个字,“黄”读“活”,“红”读“魂”,即白读音,分得一清二楚;但文读音就分不清,例如:“黄河”与“红河”、“红旗”与“黄芪”的读音都一样。所谓“黄红不分”是指“唐”与“庚”两个韵,即ang(含iang、uang)与eng(含ing、ong、iong)不分。

在汉朝以前的中国各地大都是黄红不分。东汉的许慎在《说文》里就说“庚读如冈”。古代韵母是a的字的读法,是晋南方言的通例,而黄红不分就只有稷山、新绛、闻喜等少数县才有。这正说明:古代中国就在这里!

下面我再说几个稷山话独有的音节,就是复韵母üa组成的jua、qua、xua、lüa四个音节。这几个音节可能是稷山话独有,其他北方官话中鲜有,甚至晋南的临汾、运城话里也未必有。

先说juā。在古汉语中只有一个字读juā,就是“嗟”,是个叹词,在稷山话和北京话中都消失了。但有一个成语“嗟来之食”知道的人很多。那原本是个叹词,有人说:“嗟!嗟!来吃吧!”是侮辱性的施舍。现在都已经变成“哎哎”或“喂喂”啦。这个字的北京话文读本来是juē,现在统一为jiē。稷山话没有这个字,但有一个读三声的juǎ,这里不妨来个“通假字”,就借用“嗟”。就是稷山人把下巴说成“嗟盅子”,又叫“下嗟歘子”。有些孩子爱流鼻涕,人们叫他“鼻子嗟”,爱流涎(xian)水,则叫他“涎水嗟”(读han-fu-jua)。这都跟下巴有关。

第二个音节是quá,字是“瘸”。这个字在稷山话里有两个读音:quá与qué。这两种读音意思完全一样,只是个人习惯不同。不过,前一个古老读音已经很少有人说了,第二种读法是普通话的读音,也是全国大多数方言的读法。

第三个音节是xuā,字是“靴”。这个字稷山话也有两个读音xuā与xuē,但意思完全不同。稷山人把长筒鞋叫靴,比如牛皮靴子、皮靴。尤其古装戏的厚底靴子,就叫“靴子”,如“寇准背靴”。过去老奶奶亲手做的布暖鞋则叫“xuā-xua-zi”,但现在人们都买鞋穿,随着布暖鞋的消亡,靴的古老读音xuā已成为过去式。

第四个音节是lüā。根据读音规律,北京话里的“咧”可以对上号,是“胡说”的意思。比如:北京人说“瞎咧咧”,稷山人说:“你别(báo)胡lüā!”。还有个引申义“歪斜”,如:“这娃把鞋穿lüā啦。”

樊喜庆/文
16576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