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河东苹果红(散文)_蜀水巴人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11 1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古至今,河东都是一块有意思的热土。黄河一路南来,至陕西潼关折向东行,将临汾、运城盆地揽抱。这个地区居于大河之东,因此古称河东。秦汉置河东郡,唐代设河东道,宋代有河东路。尤其在唐代,处于河东的蒲州为中都建制,河东一带的名门望族,为李唐王朝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绩。“河东”人氏,应该是那个时候引以为傲的出身籍贯,很有一点儿现在经济发达区的意思。

单以运城为例,作为河东的一部分,历史上曾经出过许多名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都是如假包换的运城人。前者是运城辖下的河津人(古称绛州龙门),后者则是运城治下的永济人。宋代著名文史大家司马光,是归属运城的夏县人,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司马光生于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他晚年所写的那部极负盛名的笔记《涑水纪闻》,就以家乡的涑水河来命名。还有元杂剧魁首关汉卿,解州人氏。想到他,自然会想起他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声遏行云,响彻古今。

古人的风流归入历史,而今人的风流却也在续写着别样的辉煌。

曾经参加“走进大运城”主题采风活动,见识了万荣县的苹果主题公园,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全县百多万亩可耕地,竟然有一半多被拿出来种植苹果;没想到挂着平平常常红苹果的苹果树,被善于说笑话的万荣人折腾出一个能够进行乡村旅游的公园;没想到万荣的苹果长了“腿”,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出口到近六十个国家和地区;没想到光光溜溜一个苹果,被万荣人硬生生琢磨成了饮料菜肴干果糕饼化妆品保健品;没想到其他地方的好苹果十元能买一斤,而此地的大红苹果卖价却是十元一个!

《汉武内传》曾经记载,“仙药之次者,有圆丘紫柰,出永昌”。永昌即今甘肃金昌市辖下,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这段记载中的紫柰,就是古代对苹果的称谓。只不过,被收入《道藏》中的《汉武内传》说到“紫柰”,是当作“仙药”来推崇的。由这则记载,倒是可以大致推测出苹果在我国栽培的悠久历史。除了“柰”,古代对苹果的称呼五花八门,从一些史籍中可知,有“林檎、来檎、花红、沙果、频婆、槟子、频婆果”等等。宋代诗人洪炎(黄庭坚外甥)解释为什么把苹果叫做“林檎”“来檎”,他说,“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檎、来檎之称”。果香引得众禽鸟飞来,因以名之。元代忽思慧在他的《饮膳正要》中专列一节“平波”,且注明此果“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他标注的这个名称,已经和苹果的现代称呼异常接近了。最有意思的是,王羲之还专门写过《青李来禽帖》,帖云:“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一千六百多年以后再读此帖,只觉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可知,真正的好苹果绝大部分出产在北方地区。明清时期,北方各地方志中提及“林檎”的频率非常之高,譬如《山东通志》《丰润县志》《昌平州志》《赵州志》等,佐证了苹果种植的普遍性。清代经学家洪亮吉所写的《伊犁纪事》诗:“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透过此诗,摇曳多姿的粉色花海呼之欲出。

再回到运城的神奇苹果上来。万荣不但建设了苹果主题公园,还下真功夫开发出了“万荣苹果宴”,所推出的菜品在命名上就充分发挥了万荣人讲笑话的水平——“凤还巢”“龙腾虎跃”“鱼跃龙门”……挂在树上的红苹果,成了食之如饴的绝好彩头!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关于河东人刘白堕的一则故事。此人善酿酒,所酿成酒,虽在大夏三伏,但“暴之日中,经旬不坏”。故而,当时他酿的酒被河东一带人称作“鹤觞”,意思是可以行经千里馈赠友人,可以像鹤一般一飞千里。要知道真正的蒸馏酒至多在南宋末到元初才出现,此前官私所酿都是发酵酒。刘白堕的“鹤觞”伏天转运,“经旬不坏”,可见河东人自有高招。

流传极广的万荣笑话,让人见识了河东人的幽默睿智。但是,河东不光有笑话,古代还有“鹤觞”,而现代则有号称甲天下的苹果。苏轼儿子苏迈年少时学作诗,有两句就是写苹果的:“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苏轼一见,认为“有思致”,遂“喜而书之”。

拿苏迈的诗来比喻河东运城的苹果,殊不为过。

(蜀水巴人 /文  作者系北京资深媒体人)

16236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