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杨孟冬:平川广野话开张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9 1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是我的故乡。她有一个响亮吉祥而又恢宏大气的名字——开张。她时时刻刻都会闪现在我的记忆里。因为,这里永远是我扎下生命根系的地方…… ——题记

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

在苍莽巍峨的中条山下,在烟波浩渺的伍姓湖旁,有一片平坦的土地。她这种母亲的温柔,母亲的姿势,仿佛上苍刻意打造,并且用熨斗精心熨过一样。

自学会走路那天起,我就离开母亲的怀抱,蹒跚着,展开稚嫩的双臂,去尝试拥抱这片流淌着祖辈血液的温床。从有了记忆那天起,我就在长辈们的喜怒哀乐中,倾听着流传在这片土地上古老而迷人的历史和故事。

遥远的上古传说时代,这里是黄帝嫡亲——姬姓部族活动的地方。黄帝的长子,名叫姬玄嚣。玄嚣的母亲,就是我们熟知的“养蚕缫丝”首创者——嫘祖。玄嚣的封地,在江水一带。江水,是古代山东西部的一条大河,玄嚣在那里被封侯立国,成为一方首领——少昊。而少昊的第五个儿子姬挥,封地则在今天山西境内。山西,自古表里山河,除了有“大河”之称的黄河外,还有清凌凌的晋水、汾水、涑水以及源出东南部的清漳和浊漳二水。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古代先民提供了早期生活奋斗的摇篮。

姬挥和他的部族在古老的山西地面上,起初也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他们跋山涉水,捕猎为生;他们自北向南,一路摇曳,终于,他们发现了一处人间天堂。这个人间天堂,就是广袤肥沃的晋西南平川。这里不仅有叠嶂险峻的中条山,还有长龙一样的涑水河,更有碧波荡漾的两大湖泊——盐湖和伍姓湖。他们知道,有山有水的地方定有灵气,适合人们居住生存。于是,姬挥带领他的部族在晋西南平川上筑起了原始的居住场所,而这个具有号令部族权力的行政所在,就设在美丽的伍姓湖畔。

作为部落首领,姬挥具有领导人们创造生活的能力,是发明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在中条山下,在伍姓湖旁,他通过生活劳动经验,制作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和捕鱼的网罟。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啊!自从有了弓箭,人们就可以通过远程射击获得猎物;自从有了网罟,人们就可以通过一张张大网打到更多的鱼虾。后来黄帝大战蚩尤,争夺盐湖,也是姬挥提供的弓箭发挥了关键作用。蚩尤战败后,黄帝表彰功臣,姬挥自然位列其中,被授予“弓正”。紧接着,姬挥的部族子孙被赐姓为“张”。张,寓意为一种气度,即“开弓欲射”之势。《新唐书》记载:“黄帝子少昊第五子(姬)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自此以后,以中条山下的伍姓湖为中心,张姓部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也就是这个时候,被他们视为生命圣湖的伍姓湖有了正式名字——张泽。他们群居的所在,虽然原始简陋得不可想象,但在地理坐标意义上也有了正式名字——张城。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蒲州府志》记载:“张,古国名。《国名纪》云‘古(姬)挥之封’。今河东有张城、西张城……”另有地方文献记载:“张城,春秋晋邑,在今临猗县西南。古本《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即此。’”而诸多典籍中记载的春秋“解邑张城”,确系张氏最早的集聚地和发祥地。

黄帝时代到春秋时代尽管过去了大约两千多年,但张城的地理坐标始终没有改变。张氏部族历经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依旧在中条山下、伍姓湖旁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前面提到的春秋“解邑张城”,就今天地理坐标而言,当是永济市开张镇西北五里处的古城村一带。只不过,这时候张氏后裔已经非常庞大,他们已经划服分支,遍布于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秦扫六合始行郡县制后,曾经的“解邑张城”在后世仍然有着自己的辉煌,北魏、西魏时是南解县治所,北周、隋代时是虞乡县治所。值得说明的是,那座曾被张氏部族视为圣湖的“张泽”,在金代才更名为“伍姓湖”,至今都还沿用着。

今天,开张作为国家镇级行政区划,已经使用了多半个世纪。就其名称的来源,已无可考据。但,黄帝之孙姬挥在这片土地上发明弓箭的历史传说,一直是后世人们口口相传的永恒话题。他们对其“开弓欲射”的精神和创造,始终保持着十分的敬仰、推崇和坚守。

如此,开张就是被赋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本色的一个地理名称。

一群勤劳善事的乡亲

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都有凸显自己生命个性的基因特点。

开张人,性情普遍温和。也许,他们听惯了涑水河的涓涓流淌,看惯了伍姓湖的平静安详,走惯了脚下的平川大地。因而,在他们的血液里,总流动着一种从容,一种淡定。他们说话,总带有“咿呀”之声,让人感到有种亲戚般的魅力;他们处事,总给人“侠义”之感,让人能触摸到骨子里的那种温暖。他们身上充满了儒雅和包容,几千年来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在开张大地扎下了深厚根脉。由是,开张人“乖顺”,成了众所周知的标记。

来到开张,无论走近哪个村庄,扑面而来的“门楼文化”都会让人仰头驻足,久久不愿离开。古老的“井”字形,是晋西南一带乡村民舍布局的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开张所辖范围内呈现无遗。当然,也只有在如此开阔平坦的平川地带,才能领略到这种秩序规范、井然如画的建筑格局的风采。

村里人建房都是非常讲究的,最让他们在意的,是自家门楼的设计。无论富裕大户还是拮据人家,门楼就是“门面”。虽然不存在攀比,但各自都要建得“得体”。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门额是重要的建筑细节,无论哪一家,都不会随意在上面嵌上几个字。就门额内容,他们会谨慎予以考虑和选择,因为,这是文化的一种彰显和承续,也是代表家庭生存理念、不断繁荣的一种气象。因而,内容既要符合家庭特点,又要寓意美好吉祥,实在是每户人家心中寄托的一种愿望。在经过深思熟虑斟酌定夺后,他们会亲自登门去请当地有名的书法家来书写门额。翰墨洇纸,书香流溢,对于书法家和求书人来说,都有一种充盈在内心深处的雅致和志趣。等到门楼主体砌起,砖雕匠人则会被主家请到施工现场,根据门额尺寸和图案设计进行现场艺术雕刻。

在我的记忆里,开张方圆一带有名的书法家当数杨庄村的杨善亭了。他取法汉隶,擅长行书,周边村子由他书写的门额不计其数。开张人都喜欢他的字,而他从不吝啬,有求必应。他的这种精神,得到了开张人的普遍敬重。大家都说他是个善人,是个文化人,门楼上能有他的字为门庭增辉,就是一种心理满足。他活了80多岁,一辈子虽然清贫如洗,但享有“东半县一支笔”之誉。

说到砖雕匠人,则要数常旗营村的张立秋了。记忆中,他总骑一辆老式自行车,随身带着一把“瓦刀”,穿梭于十里八村。“建门楼,请立秋”,数十年间,他的名声传遍了开张地面。他生性淳朴耿直,做事一丝不苟,尤其是阳刻门额砖雕技艺,在为自己谋生的同时,更为开张乡民带来了“安居乐业”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他也是80多岁寿终,“瓦匠立秋”名号是他一生的荣耀。

容身于乡村闾巷,风格近似但门额内容不同的一座座门楼使人眼花缭乱。迎紫气、尽朝晖、喜盈门、安乐居、温良恭俭、耕读康乐、福居鸿光、勤劳俭朴……字体或正楷端庄,或行草流云,或阳镌阴刻,或贴金描红,一组组映射着庄户人家美好向往的词语,承载着这方地域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的门楼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传承着最朴素的民间文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耕耘着自己的土地,收获着最简单的快乐,憧憬着只有自己知道的梦想!

一个粮棉之乡的美誉

由于涑水河的滋润,开张的土地自古以来都非常肥沃。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广袤平坦的地貌优势,使她历来都有着“桑麻之乡”的美誉。

千百年来,这里广泛种植着冬小麦、棉花、黍子、谷子、大豆、高粱、油菜、绿豆、西瓜、芝麻、花生、葵花、红薯等农作物。鉴于气候特点和产量原因,冬小麦和棉花则是人们大面积优选种植的一种传统习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这是晋西南平川地带劳动人民根据时令总结出来的谚语。开张无高山,也无丘陵,有的是广阔的平川。每每秋分时令来临,人们就开始了繁忙的小麦播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种植小麦依旧沿用传统的劳动生产工具——木耧。他们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通过这一原始的劳动工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重大难题。木耧有着一个漏斗式主体,下部3根空心耧筒承接3只犁铧,腰部向前伸出两根呈“八”字形笔直的耧辕。整个木耧设计,关键部位则是腰部佩挂的“耧铃”。这是一个用枣木旋出,犹似陀螺的构件。而悬坠它的,则是优质结实的纤细皮绳。只要耧身轻摇,它就会发出“滴答”声响,使得漏斗“眼儿”下籽均匀流畅。每逢秋分时节,人们就会把木耧扛到事先平整好的农田里,或人拉,或套着牛马,用它进行冬小麦播种。冬小麦播种的质量优劣,完全在于掌耧人。开张一带,人们评价一个人会不会种庄稼,主要拿“摇耧”说话。这是一项较为繁重细致的技术活儿,一般要由男人来完成,“摇耧把式”如何便成了庄稼人称不称职的衡量标准。开张的汉子,个个都是摇耧把式,他们大多会在20岁左右接受父辈的训导和示范,渐渐掌握摇耧要领。因而,摇耧种麦时节,开张地面上处处都是男人施展技术的舞台。在绵软的田地里,他们手握耧柄,有节奏地轻摇耧身,身后系着三轮石碾子,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在耧铃叮当的岁月里,他们把脚下的土地耕耘成了享誉四方的优质冬小麦基地。

经历了严冬肃杀,接受了春阳沐浴,绿色的麦田泛着碧浪。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海洋般的麦田一天天在变黄。艳阳下,毛茸茸的麦芒闪着金光;熏风里,整个世界都弥漫着诱人的麦香。“芒种户户磨刀镰,麦场碾打火连天。龙口夺食不误秋,玉米种在回茬田。”每年这时候,广袤的晋西南平川就是夏收打麦、回茬秋田的战场。开张人也一样,家家户户齐上阵,男女老少全上场,在抢收抢打中,保证所有的麦田都能颗粒归仓。在繁忙的劳动生产中,人们体验着快乐;在咀嚼雪白的馒头中,享受着有滋有味的幸福。

“过了春分种棉花,清明前后点西瓜。”每逢冬小麦分蘖的春分时节,开张人即开始一年一度的棉花种植。这时候,如果地里墒情好,家家户户就会在头一天晚上早早用温水把棉籽儿泡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会把泡好的棉籽用笊篱打出沥在竹筐里,等到水分沥干,将棉籽摊在砖铺的地面上,同事先准备好的柴火灰均匀搅拌成干酥状。当然,拌上点农药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棉籽一旦下地就成了地老鼠和“地老虎”的美餐。

同种小麦一样,种棉花也得用木耧。只是,棉花系植株灌木状作物,枝叶舒展,播种时就得提前卸掉木耧中间的那根耧筒。由于棉籽比麦籽大,摇耧播种的技术也就派不上用场了。一般的操作是前边用人力或牛马牵拉,中间由男人扶耧,主要通过木耧的犁铧“抄”出两道犁沟,女人们则跟在男人身后弯腰点籽。为了确保出苗率,入土的棉籽,一窝至少3个,窝与窝之间,距离一般六到七寸。整个播种结束后,男人们还要用枣木条编制的一种叫“耱”的农具,将种好的土地再次耱平才算完工。

“谷三麦六油菜一宿,棉籽入土得一周”,是晋西南平川地带,人们总结的农作物破土出苗规律。七八天后,破土而出的嫩苗一行行呈直线状排列在黄土地上,犹如织锦一样美丽。之后的日子,会经过补苗、间苗工序,使其成活得匀称茁壮。由于传统农作习惯,开张人种植和管理棉田格外得心应手,什么时候打芽儿,什么时候掐尖儿,直经营得棉花树身齐刷刷都在1.2米上下。他们把棉花树身分成三部分,最底部开了的棉花叫“脚花”,中间的叫“腰花”,顶部的叫“秋花”。从入暑开始,就进入了棉桃盛开季节。整个暑天里,除了阴雨天气,人们都会置身在棉田里采摘被夏阳晒得棉绒绒的棉花。采过一茬又一茬,临到中秋节,连片棉田仿佛成了雪的世界。每每这个时候,就算头顶上的太阳再毒,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炽烈的激情。

当然,一年里最幸福的时刻,则是套着牛马大车卖棉花的日子。太阳还没升起,一辆接着一辆的棉花大车,就在采购站大门外排成长龙。验级、过磅、入仓、开票、领钱,虽然辛苦流汗,但崭新的钞票都在每个人的手里哗啦啦地响着。从他们的笑容里,可以体会到幸福的日子就是比蜜都甜。

一个让人焦心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享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恩惠的开张人,在勤劳致富中早早就解决了“温饱”。但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却遇到了一个焦心忧虑的困惑,这种困惑,不仅让他们备尝煎熬,而且一度不知所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对于坚守着土地传统农作的人们来说,在内心深处渐渐产生了一种矛盾。这种矛盾,就是怎样去奔“小康”的问题。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我们常说,希望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同所有耕耘黄土的人们一样,开张人也在心中对小康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可是面对现实和未来,他们竟难以作出抉择。

渐渐地,一些年轻人产生了“走出去,外边的世界很精彩”的萌动。进一步开放的市场,进一步开阔的眼界,使他们不愿再墨守成规沿袭祖辈在黄土地上的那种“小农”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去改变传统劳动致富的精神追求和经济来源。他们要在市场经济天地里,去蹚一条思维超前的创业之路。他们知道,祖辈们的黄土情结和小富即安意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经济发展的规律。于是,他们把黄土地留给了父母,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走了出去。

背井离乡,入城务工,花花世界,一切都让他们眼新。而多数人选择的营生是租赁商铺开饭店。在他们心里,先辈们创造的这个吉祥美好的地名“开张”,就是最大的底气!就这样,一时间以夫妻为主的个体经营店铺,在全国各地的县城、市区开张了!从此,永济牛肉饺子、永济酸汤扯面渐渐浸入五湖四海人们的心脾。为打亮家乡特色美食招牌,他们不辞辛劳,在膳食选材上,只用家乡的冬小麦磨成的面粉,牛肉则在经营地精选最优质的,调料更是根据家乡口味自己进行研发合成。如此三五年工夫,永济这座山西最南边的城市,就因牛肉饺子和酸汤扯面而名扬天下。这些外出开饭店的年轻人,不仅以美食质量站住了脚跟、赢得了市场、赚到了钞票,而且在不自觉的行为意识中把家乡永济宣传了出去。

他们果真挣了钱了!你看,多少人家都翻新了宅院,多少人家又购买了“小卧车”,甚至于,进城购买单元房追求城市生活,也成了一种潮流。

然而,什么事都是利弊相连。就在多数人外出开饭店挣钱的时光里,开张的土地遭遇了一场“冷遇”。不少人开始摒弃“土能生金”的乡村生存之道,而父辈们坚守的小麦和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其辛苦劳动付出与收成收入又不成正比,这种非常现实的劳动报酬对比,一下子就改变了人们的劳动价值理念。

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式的土地耕种尽量选择劳动付出较少、成本低廉又价格尚好的作物,甚至,一些耕地渐渐出现了撂荒现象。

耕地绝不能荒芜,要让农民走出困惑并且乐于农业生产,这是必须直面解决的重大问题!

必须办!怎么办?

一个令人瞩目的转身

什么事,只要有勇气敢想敢为,只要认真分析谋划,就没有改变不了的局面。

关键时刻,还得党委、政府旗帜鲜明,指引方向!

人常说,“种庄稼一窝猴,说扛耧都扛耧”。其中之意,正说明了号召、发动、引领实现集中统一思想行为的重要性。

当二十一世纪曙光初绽的时候,“撤并乡镇”工作进入实施性阶段。永济市委、市政府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按照上级工作部署要求,结合市域内乡镇分布具体实际,采取实事求是工作态度,将开张镇与毗邻的黄营乡实施合并,新设立的镇域名称仍为“开张镇”。自此,开张地域面积扩大到110.15平方公里。

针对合并后的开张镇实际情况,新到任的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没有盲目行动,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平川地理意义上的地域文化共性,这一点,不仅曾经证明了而且还要继续证明对群众思维意识的深刻影响。因而,他们没有采取过激的政策手段要求群众“一窝蜂”必须种植什么。他们清醒意识到,群众现在最相信的是种植什么有市场、有销路,迫切希望的是立马就能见到“真金白银”。鉴于此,他们开展了一场镇域土地经济分析研讨活动,响亮地提出了“我们不要盲从,要的是‘认真’二字,对群众负责”的工作态度。紧接着,他们紧扣“发展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主题,对镇域土地进行划片,积极与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对接,终于研判出了盐碱成分较高的开张土地适宜种植梨枣和冬枣的结论。

他们一刻都不懈怠,随之发动各行政村“两委”负责人,由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队外出考察学习,远则山东乐陵,近则邻县临猗,每到一处,连片的枣林让所有人为之惊叹,科学的销售让所有人为之折服,可观的收入让所有人为之振奋。

马不停蹄,风尘仆仆。考察返程后,每一位成员都在座谈会上谈了收获和感想。很短时间内,一份镇级和村级“两委”考察报告在满怀激情中出炉了!继而,“镇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扩大)会议”召开。“就目前的形势发展,我们开张人不能迷茫!我们要打破传统农业耕作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眼光要向外看、向前看,要把我们过去的奋斗精神承接好、发扬好!只要群众相信我们,相信镇党委和政府,盐碱地上也会长出绿玛瑙!”会议现场,掌声雷动,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和力量。

这次会议,终将写在开张的发展史上。按照部署要求,镇党委、政府机关干部每人包联一个行政村,与村“两委”班子组建“经济林种植发展联络小组”。

召集村民开会转变思想、统一思想,着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群众的疑惑,甚至是阻力,但春风化雨式的思想工作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群众开始行动,他们相信政府干部描述的外地枣林风光不是一个传说,更不是纸上谈兵。“干群合力加油干,要让开张换新颜!”党委和政府都铆足了十分的信心和劲头,我们还有什么迷茫和彷徨的呢?

一个字,干!

从2001年开始,20年来开张镇党委、政府班子尽管换了好几茬,但这个“干”字敲响土地的声音始终没有停下来。虽然,这声音里时不时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但经过时间磨砺和淘洗,这声音今天已完全称得上是一曲胜利的交响乐!

20年的发展,开张镇以枣林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已达数万亩。每一个村庄,春天枣花喷芳吐香,夏天树树翠枝玉珠,秋天则成了玛瑙放彩的世界。开张人在镇党委、政府调整产业结构主导下,打破了自身转型、土地流转、产业优化、设施项目、品牌领先、电商营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种种瓶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为全镇经济腾飞、户户达小康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我们不会忘记,2019年8月,开张万亩枣园“‘好吃冬枣,魅力永济’冬枣文化节”的浩大声势。那一刻,“开张冬枣”不仅香甜了五湖四海,而且使山西最南端的这座城市“永济”,名字更加响亮,魅力更加迷人!

连片枣林如碧海,盐碱地上长玛瑙。如今的开张镇,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号角声中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如今的开张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勠力同心、奔向小康!

杨孟冬/文
162018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