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张留南营的记忆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7 10: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晋镇之张留是我的故乡。张留南营,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张留村的南部。

张留村整体分为两大块,一是后村,居北;一是南营,居南。后村有东西向主巷一条,南北走向小巷四条,分别是齐家巷、卫家巷、程家巷、东营,其中,卫家巷与南营相通。大巷中间有一池泊,东西村口有车门两座。池泊稍往西百余米,卫家巷口有一观音庙,建在高台之上,也叫高台庙,供奉观世音菩萨。再往西,郭家祠堂居路北。西门外正对巷道坐西向东有白衣大士庙,内塑白衣大士和十八罗汉像。出后村西门向北不远处有座四合院式大庙,坐北朝南。因在坡水沟口,为防水淹,拔地而起筑有一人多高的承台,从下到上青砖包裹,是为土地庙。后村村北尚有一较大庙堂叫祖师庙,内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后村巷东部最早还有一个朱家庄,属皇室后裔,明亡后,朱姓人家逐渐逃亡,朱家庄也随之消失,仅剩如今五组的几户了。居民主要有郭、齐、卫、吉、朱、程、张、秦、邢、吕等姓。南营则由马王庙、贾家巷和后道组成,以张姓为主,另有文、贾、崔、王、薛、穆、邵、苏、刘、李等姓,多属后来迁居于此。

南营后道(方言音套),巷道为东西走向,与后村主巷平行。东西两头分别有两个村门。巷东头有一池泊,比后村的池泊小;西头路边有一棵生长百年以上的槐树,因树干弯曲,人们就叫其躬弯子槐树。路南有文家祠堂。大巷中段有一间小房——官房,坐南朝北,面阔丈余,纵深约丈五,两根明柱,由中门隔为内外,外间敞口,里面放置用具,是旧时夜间打更巡值人员休息场所。官房东侧有一南北巷,即贾家巷,与后道巷成丁字形。巷内有一眼水井,一个馍铺,张家祠堂和义学也在此巷。张家祠堂坐东朝西,大门悬挂一块“张氏宗祠”大匾,祠内大殿正中匾题“源远流长”,又题“追养继孝”,系韩城状元王杰所书。贾家巷向南有一车门出村,不远处有二郎庙,祭祀二郎神。巷内向西三条小巷通马王庙。马王庙在我记事时已不复存在了,只知庙前住宅院落排列并不规则。巷中有一眼水井,盖有井房,坐北朝南,前有一个小广场,其实只是开阔一点的场地而已。以此为中心,向西有几户人家,向北拐弯通到贾家巷,向东有一个三尺小巷也通贾家巷,向南村口有车门。出了车门,西南不远处有一池泊,池泊南边缘有棵高大的古杨树,树干经风雨剥蚀已成空心,半边开口敞露。

贾家巷南门外东南方向有两座标志性建筑,距离百余米。居南的叫文昌阁,是供奉文曲星的。文昌阁下部是砖包承台,呈方形,高约丈余,台上建有阁楼,阁中文昌帝君和魁星、禄神的塑像已失去昔日光彩,露出了泥胎。居北的则是贾家后人为其先祖修建的一座纪念碑,面阔两丈,厚七八尺,不知其高度,只知比文昌阁稍低些,砖砌结构。纪念碑正面两个砖砌拱券门洞,洞口有高约三尺石雕栏板,内嵌两通石碑,立于赑屃之上,有碑文。碑洞两侧镶有石刻楹联,上有横批,均配有砖雕花边。碑座下砌石材条基,且有浮雕。东西山墙上端镶嵌有砖雕圆形山花。纪念碑顶为单檐歇山顶,四角悬挑,下面坠有风铃,风起时叮当作响,甚是悠扬,屋脊中央八卦楼上还装有避雷针,怪兽、金刚立于脊上。

文昌阁和贾家碑比较,文昌阁已经残破,而贾碑则完好无损,说明前者建造年代久远。贾碑的碑文、楹联、雕刻艺术已无人知晓,没有任何记载,所以其建造时间已无从查考,只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文昌阁拆毁可能还要早一些。

从后道西车门出,可见一小庙,叫太白庙,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小庙面阔一间,纵深两间,坐西朝东,正对大巷。庙背后是坡水沟,向南百余米拐西去,俗称西城壕。面对西城壕、背靠村墙又有一庙,叫五道将军庙,内塑三尊神像,祀的是哪位将军已无从知晓,只知此庙稍大,但经战乱己成残垣断壁,一片瓦砾。沿西城壕向西不远,有一砖砌的城门洞,将沟隔断,门洞上建筑物已毁,估计其上原有城门楼。

后道东车门建在东头池泊边。门外南侧有一戏台,台口朝东,背靠巷内池泊。台柱楹联:“全凭粉墨开生面,莫认衣冠做旧装。”舞台对面为药王庙,庙前两棵大柏树。药王庙阔深各三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生产队仓库,大门一直锁着,药王孙思邈塑像也被封于室内,直至七十年代初,连同庙房被村民拆毁。

出了药王庙,以舞台广场为中心,南北相对又有两座建筑,叫南寺、北寺,寺前均有古柏掩映,与戏台、药王庙合围成庭院式,形成一个小建筑群。南北寺未见僧人,住户则是刚解放时翻身农民。

由东门外再向东,约300米处有一土堆台,是用来补风水的。旁边还有一个虫王庙,坐东朝西,正对后道,是为祈求虫王保佑,使农作物免遭虫害而建。路南有一个榨油的作坊,十余间房子。路北是一所小学,挂牌“三社联合学校”,意为南营、东营、后村三社。学校有门房和五间东厢房,北房是三间窑洞式二层楼,据说此原为茶房,是古时盐道运盐车辆休息的地方。

越过三社联合校向北,也就是后村东门外,有一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占地约五六亩,群众称其娘娘庙,实为后土庙,据说此为万荣后土祠的分支,张留村现在仍然保留的农历三月十八庙会,就是为了祭祀后土娘娘的。以前每当庙会祭祀时,万荣后土祠还要派人前来主祭或参祭。

后土娘娘庙坐北朝南,门口两根铸铁旗杆,高约两丈。大门共三间,衙门式建筑。进门是戏台背后,绕过戏台,庭院可见一片柏树林。院内四座大殿分两排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居东的两座大殿正对戏台,是后土娘娘的享殿和寝殿,殿前有一阅台,宽窄与大殿相同,是供观戏的。阅台高约一米,东、西、南三面分别留有台阶以供通行。居西的两座殿基座比东殿低,殿前无阅台,内奉关老爷和夫人的塑像,还有坐骑赤兔马等,五十年代遭毁。门前的两根旗杆,一根于1946年被一伙土匪夜间套车用枪把看门人逼在房内强行窃去,另一根数年后丢失,不知去向。后土娘娘庙后来改成了学校,四个大殿连同戏台子分别做了学生的教室和宿舍。再往后,学校撤并,大殿拆除,木料变卖,柏树也被砍伐殆尽,庙址规划为民宅院基,惜乎后土圣庙已辉煌不再,不免令人唏嘘。

以上所记,尽是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年时的些许印象,不免流于肤浅,恐怕难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各地续谱之风悄然兴起,我虽有心为续谱作点贡献,苦于手头资料甚少,只能望谱兴叹,仅将所知之点滴如实记录下来,或许能对后人续谱有所帮助,也或许能给人们茶余饭后增加点谈资,就无比欣慰了。

诗曰:

写罢记忆掩卷思,

抚今追昔情依依;

旧日辉煌烟云过,

先祖德操岂能弃;

改革春潮乾坤动,

家乡建设天地移;

现代文明非昔比,

小康仍须“首孝悌”。

张颖峰/文
16164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