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尧王台,中条山最美的乐章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4 1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尧王台,中条山最美的乐章
山重水复路迢迢,

众神朝拜禹舜尧。

今朝英雄多奇志,

青山着意化为桥。

永济城西南的中条山腰,一个叫尧王台的新锐景区横空出世,精彩绽放。2020年的第一日,我随永济作家采风团再一次登上尧王台。首先感到的是“尧王台”这名字的大气,三个字都是沉甸甸的,个个都是极美好的字眼,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足以彰显这里自然的优美、历史的厚重。尧王台,弯上有弯,台上有台,一台更比一台高,远近高低各不同。



景区牌楼巍峨大气,与帝尧的地位相匹配。门口还立有一块巨石,上书“这里最早叫中国”。好大的口气啊!过去我一直对此观点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有人出于对永济的热爱而极尽夸张,甚至是无中生有。但五年前,永济籍著名作家王西兰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的讲座中,提出并阐述了“永济最早叫中国”的观点,有根有据,逻辑严密,令我信服。

王老师讲到,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晚年时,考虑谁来做接班人。他深知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应把天下传给他,姑且让给了舜。尧说:“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利,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这就是尧王的“天下为公”和“选贤任能”思想,与流传在永济的“尧王访贤”故事一脉相承。

节外生枝,好事多磨。“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诉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实在无奈,“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舜帝”。由此可知,舜不仅以德孝闻名,而且还高风亮节,让位给尧之子。受其影响,后来有了首阳山伯夷叔齐“让国而逃”的故事。果不出尧帝生前所料,丹朱德不配位,难孚众望,不能担当大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舜才继承大位。不过这还不是我强调的重点,我在意的是文中赫然提到的“中国”二字。那么中国在哪里?中国就在舜帝即位的地方,也就是舜帝的都城。都城在哪里?史载“舜都蒲坂”。这一说法至今无人怀疑。蒲坂在哪里?在今天的永济。虽然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夏朝的青铜器“乳钉纹铜爵”,证明那里是“最早的中国”,陕西宝鸡发现了铸有“宅兹中国”铭文的西周青铜酒器“何尊”,但丝毫撼动不了永济“最早叫中国”的地位。

司马迁生于夏阳龙门。韩城人现在到处给人讲:“中国历史五千年,其中有三千年是韩城人说了算。”此言听起来很霸气,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两三千年的历史。正是这部皇皇巨著,正是这位韩城史圣,无意中的一句话,揭示了一个令永济人无上荣耀的秘密——舜都蒲坂不仅是德孝文化发源地,还成为“最早叫中国”的地方。

无独有偶,永济市虞乡镇东源头村有一位文化乡贤牛普琦。1958年正月,年方十一的他,冒着受打击被批判的危险,对着一块碑,一字不落地抄下了碑文。这便是乾隆十五年(1750)虞乡县《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不久之后,该碑便与收集来的众碑一道被毁,大约是烧作了石灰。2013年,他将保存50余年的珍贵抄件献出,与另一文化学者邓解放认真研究,惊奇地发现文中三次提到“中国”,说尧让舜,舜让禹,均在中都之国,亦称“中国”。永济方面现已根据抄件重刻一碑,展于博物馆。如果说我们运城称“古中国”,那么说永济是“中国心”当不过分吧。



窑洞是乡村的嘴巴。伟大的中条山,给了永济较高的海拔和博大的襟怀,也给了人们充盈的生活资料,比如清澈的水源,茂密的森林,独特的景观,也为沿山百姓凿洞栖息创造了条件。永济从境东的寇家窑、陶家窑、王官峪、风伯峪、石佛寺、张家窑、黄家窑,再到境西的水峪口、太峪口、介峪口、贺家村、盘底村……沿山的村庄依势而建,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山脚。在过去贫困年代,人们为了生存,纷纷选择在山崖边造挖窑洞。黄土窑坚固,不易坍塌。俗话说:“有百年不漏的黄土窑,没有三十年不漏的厦房。”原因是黄土高原的土层是直立发育的,直立土层有“立木顶千斤”的功效。同时窑洞造价低,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还节约耕地。于是,窑洞成为山区一代又一代先人的安居之所。

但窑洞也有其缺点,就是采光条件差,内部阴暗,略有潮湿,通风不好,体量也受限制。山庄窝铺的人家,渴望走出大山,走向平原。很多村子,整村整村地向公路边靠拢,建起宽敞的平房、楼房。除了极少部分山里人外,人们大都告别了交通不便的简陋窑洞。山区窑洞,成为正在消失的风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怀念起伴随着自己长大的窑洞。

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尧王台上的窑洞二者兼有。在三庙区确实有五眼古窑,玉皇殿住着玉皇大帝,祖师殿住着真武大帝,三元庙住着尧、舜、禹三圣君。三圣君是上古贤君,同时又是道教“三官庙”中的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也有一些废弃的土窑洞,人已无法入住。

新时代尧王台的拓荒者,匠心独运,呼应乡愁,利用深厚的黄土崖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凿三排数十孔窑洞,非常壮观,属于“靠山窑”,供游客食宿、活动。它们非常符合天人合一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客人有一种超然尘世之感,暂时离开喧嚣的城镇,离开“水泥森林”,品味农家饭,回归大自然。素有山西“火炉”之称的运城盆地,五黄六月天,热浪袭人,睡在窑里是多么凉爽宜人啊!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仙人洞,可谓冬暖夏天凉。”

元旦那天,永济作协的年度盛会,就选择在半山腰的连排窑洞里举行。我们以登高的形式,以文学的名义,在尧王台迎接春暖花开,彰显永济作家筑梦追梦的精气神。窑外游目骋怀,气象万千,寒气袭人,窑内曲径通幽,会标醒目,温暖融融。

是的,窑洞是陕北乡村的灵魂。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就在延安的窑洞生活战斗了十三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当代领袖在陕北梁家河的窑洞劳动锻炼七个春秋,与人民同甘共苦,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奠定了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路遥也是在延川的窑洞里成长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精神”,成为千千万万读者励志向前的动力和精神财富。

也许是被我们的豪情所感动,前一天还是阴云湿冷,我们到达那天上午,天空突然放晴,峰峦如聚,阳光如金,大地如画。我们在红色队旗引领下,兴致勃勃地拜谒尧台三庙,俯瞰蒲坂大地。乘兴来到窑洞区,品尝了尧王台景区为我们准备的农家午餐,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尧王台上,最震撼人心的,还是那飘落中条的一道古街,宛若郭沫若诗歌中的“天上的街市”。

这条街是由九座晋南民居和六座木制商楼连缀而成,还有飞檐斗拱、挺拔高耸的大石门牌楼,街北端略显张扬的木制二牌楼,街南端凤凰展翅一般的南门门楼。此外还有一座真正的古戏台,位于中心位置,供各种演出使用。地面由略有凹凸的石条铺就,用“斑驳的雨巷”来形容毫不为过。每当我看到这条古街的照片,就想起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句来。环抱天街的山坡上,是一大片一大片芦苇,和一种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的芒草,披散着头发,形成浩瀚的苇海。

说到天街,最传奇的还是这些院落来自晋南的各个地区。最北的院,小四合院,来自芮城山中,二号院来自闻喜古村,其余多来自襄汾县。

风雨剥蚀,岁月悠悠,散落在山野乡村的清代民国古建筑,渐渐老去,看起来让人非常痛心。

文物搬迁,修旧如旧,起死回生,在我们的尧王台不仅实现了,而且是较有规模地实现了。九座院落,还有若干店铺客栈,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这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这种敢为人先的大胆创新值得我们为其点赞。这是培根铸魂的壮举,是文物保护的典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尧王台建设者五年辛劳,默默无闻,不惜代价,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精雕细刻,执着打造,终于使一条朴素而精致的古街横亘中条,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惊艳了雷首山,美丽了大蒲坂,让这座“青山”也成了“金山”!

院落门楹的砖雕对联,比如“薄田数亩聊度春风聊度雨;茅屋几间半藏农器半藏书”,“志欲光前唯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遵东鲁训诗书执礼,守西汉诏孝弟力田”,都是非常经典的原生态“教科书”,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现实版本,是进行国学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好范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耕读传家,报效祖国。门洞上方的砖雕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建筑房梁上的文字记录了老屋的前世今生。院落如井,瓦浪如海,徜徉古街,会有一种穿越时空,沐浴传统文化的神圣感……

如果说中条山水是一部恢弘的交响,那么尧王台便是这交响的高潮。站在这云端,听着这交响,也许每位游客,都将会变成诗人……
16086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