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庞会“尽灭关氏家”了吗

388 0
发表于 2022-5-3 11:03: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关公后人遭遇灭门之灾,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质疑者常以《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裴松之注引《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为主要依据。然而,这个依据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我们不妨刨根问底,一起剖析探究。

其一,“尽灭关氏家”这句话,不是陈寿所说,而是裴松之所引,真假自有公论。

《三国志》是西晋初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在公元280年三国归晋后开始撰写、并用10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全书65卷、36.6万余字、涉及440余三国时期人物之传记的历史巨著。在这部巨著中,专载关羽史传的《三国志·关羽传》共有900余字。时隔13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宋文帝刘义隆以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略为由,敕令史学家裴松之为该书作注。裴松之搜集史料200多种,并引用东晋时期史学家王隐的《蜀记》加以辨析,形成了“读《三国志》,必读裴注”的现象。裴松之作注后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总字数达2100余字,超出了陈寿原著《三国志·关羽传》字数一倍以上。

陈寿原著,压根就没说庞会“尽灭关氏家”这回事,过了136年后裴松之却添加了这么一说,况且大家只记住了这5个字,却没有注意到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自诉那句“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大意为:我奉令补注《三国志》,时间久远,很多事情只见记录,无法考证,我只能补注进去,真假无法保证。

同时,王隐作为东晋时期史学家,他的《蜀记》有着明显的“尊魏贬蜀”之立场,“蜀破,尽灭关氏家”是否为之臆造,不得而知。这个记载是否为真,需要打个问号。

正因如此,裴松之在补注《三国志·关羽传》结尾句时,先补记“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后注引“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这种令人诧异的文体结构,也许为史学大师的神笔之处。

其二,“尽灭关氏家”这回事,倘若为真,庞会没有这么“傻”,恐怕也没有这个“胆”。

“尽灭关氏家”这回事,裴松之注引的王隐所书《蜀记》中一笔带过,没有完整记载。也就是说,庞会为报其父庞德44年前被关公所杀之仇的“尽灭关氏家”复仇之梦,不一定真实发生。

倘若真实发生,“关氏家”满门遭害,全族尽灭,这样血雨腥风之大事,陈寿作为土生土长的蜀汉人,蜀汉灭亡时他又是蜀军的史官,不能说他不知道。他编撰的《三国志》史书,也不能说他故作遗弃和忽略。其他史料也不可能全都只字不提。

倘若真实发生,不是魏帝“尽灭关氏家”,也不是邓艾“尽灭关氏家”,而是庞会公报私仇“尽灭关氏家”。且看时局背景,可能庞会还真不敢有如此动机和心愿。王隐所书的《蜀记》中,还真让庞会负罪名、背“黑锅”。炎兴元年(263),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亲率大军伐蜀,庞会跟随钟会出征。邓艾刚灭蜀军后,时局并不安宁稳定。为防止动乱,邓艾用尽心机借魏帝之名赦免了一批蜀汉君臣。这时庞会倘若“尽灭关氏家”,明显违背邓艾安抚天下之大计,恐怕庞会没有这么“傻”!

况且,曹魏时期,曹操曾倡导:“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曹丕继位后,秉承修订这一律令,诏曰:“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族之,就是灭全族。让庞会顶风作案,挑战大魏之律令,恐怕他还没有这个“胆”!

其三,“尽灭关氏家”这字意,不是“关氏门”,也不是“关氏族”,最多只是某个“关氏家”。

我国古代修史,对于每一字的应用皆极为严谨,都有着特定意义的讲究。倘若“尽灭关氏家”真实发生,那么,这个“家”字覆盖面有多大?《蜀记》编著王隐一定会把握尺度的。

在过去,“家”泛指一家一户,“门”泛指一门宅院,“族”泛指一族家系。王隐所指哪个“关氏家”,《蜀记》中没有明载,但历史客观存在,给了我们一些主观判断的索引。

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尽灭关氏家”,发生在蜀汉灭亡的炎兴元年(263),蜀都在益州,即为现在的四川成都。而关公与长子关平遇害,关平夫人赵云的女儿赵氏抱着八岁的儿子关樾隐姓埋名,逃匿“安乡民家”,改姓为门,避难生存,发生在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地点在湖北荆州。两者时隔44年,两地相距900余公里,关平后人支系(关樾宗支)应当躲过了这一难。

况且,清代年间编撰的地方志《荆州府志》及《江陵县志》记载:三国归晋后,关樾支系迁回江陵,恢复关姓,奉祀当阳关陵。乾隆年间奉祀荆州关庙,朝廷敕封世袭五经博士,优免赋税差役。可以说,关平后人支系(关樾宗支)一定逃过了这一劫。

再则,《关帝明圣真经》记载:“圣曾孙讳敝,官谏议大夫,炎兴元年(263)魏人入蜀隐信都(今河北冀州)。”

清乾隆年间解州州守张镇编著的《解梁关帝志·谱系考辨》中,也记载:“侯居河东为诸姓,后子孙随昭烈在蜀,蜀记云:庞会随邓艾入蜀,尽灭其家。然关氏谱云:某生兴,兴生统、彝,其后居信都,裔孙播,为唐德宗相,以此考之,蜀记容有逸事(多指未经史书正式记载的事)矣。”

《关公世系考证》及《关姓起源与播迁》等史料,又记载: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灭关氏家”,关公次子关兴支系(关彝宗支)为避难投亲,从蜀汉益州逃匿河北信都。三国归晋后,在其众恩家密派赵、张两家的护送下,迁回河东解梁老家,因老家常平村已无宗亲,后寻得古村关氏后裔集居地,平安生存。

由此而知,庞会在蜀都益州“尽灭关氏家”,相距千里之外的河东解梁“关氏家”,免受诛灭和牵连;关公次子关兴后人支系(关彝宗支),依然生存在世间。

其四,“尽灭关氏家”之记载,正史没有,其他史书难见,《蜀记》所载,孤证不立,“关氏家”依然存续繁衍。

“尽灭关氏家”之记载,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未见,其他史书也从无此说。我国史学考证上讲究“孤证不立”;郭沫若也说过:“孤证单行,难以置信。”一则记载,实在不能断言其真。

正史,是指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情绪的帝王史,相比私家编撰的野史而言,更为可靠可信。正史、方志和家谱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并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家知道,《三国志》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记传体正史《三国志》中,没有庞会“尽灭关氏家”的历史记载。正史《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中,却有关公后人“唐朝德宗年间关播,曾为德宗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卒于贞元十三年(797)正月,七十九岁而终”的记述。官修唐五代史著《全唐文·王福畤〈录关子明事〉》中,也有关公后人“关朗,字子明,河东解人也。有经济大器,妙极占算,浮沉乡里,不求宦达。太和末,余五代祖穆公封晋阳尚书,署朗为公府记室”的记述。

《解州全志·州志卷四》中,还有关公后人“雍正四年(1726),特赐五十二代奉祀生关居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记述。同时,在我国近代史上,仍有诸如金末元初时期元曲四大家之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关汉卿、明朝殉节大臣关永杰、清朝爱国名将关天培等“关氏家”的客观存在。

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曾影印出版了鲁愚等人编辑的《关帝文献汇编》丛书,共分10册。在该丛书第8册405页至462页中,载有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关氏五十八世孙关文榜编修的影印书本《关氏家谱》。这是目前唯一发现的由朝廷正式编修的《关氏家谱》。这些颇为翔实珍贵的史料,足以佐证“关氏家”的存续繁衍。

关姓,已成为中华民族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南宋钱塘儒生所编的《百家姓》中,关姓排列第394位。国家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2008年3月份资料显示,当时全国关姓总人口约为117万人,居全国姓氏表第131位。而在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关姓排列在第153位。

蜀破,“关氏家”依然存续繁衍,并非尽灭九族,满门抄斩,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氏家”虽未遭遇灭门绝户,但史上隐姓埋名,逃匿避难,多有发生,因此, “关氏家”是一个饱经荣耀与艰辛的特殊氏族。它微笑中含有泪水,荣耀中饱经艰辛;恩赐与危难并存,风光与失意同在。也可以说,“关氏家”的世代繁衍,犹如一轴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历史画卷,又是一份承载着关公文化的珍贵遗产。

关新刚/文
avatar
16079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