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运城有个“盐池镇”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3-15 1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即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二十取一,以资军饷”;“鬻盐有定所,刊诸铜版,犯私盐者罪至死,伪造引者如之,盐与引离,即以私盐论”。为了维护盐利,防止运城盐池池盐走私,花费大量财力,征集运城附近州县民众,在唐代构筑的“壕篱”、宋代修建“拦马短墙”的基础上,筑造了规模宏大的“禁墙”,把盐池禁锢起来。此外,还在盐池内设立24铺(清增加为32铺,另在盐池外设立36铺),每铺驻兵5人把守。由于采取这些措施,运城盐池盐利大幅度增加,给明朝带来巨大的经济红利。
运城有个“盐池镇”
英宗天顺四年(1460),朝廷诏令山西按察司分巡河东道官兼任巡视河东盐务。到宪宗成化十年(1474)开始向河东盐池派出专职巡盐御史,职责是巡察私盐,督促课税。万历二十四年(1596),吴楷出任河东巡盐御史。一上任,闻知河东盐池池盐生于黑河,不“任耳”而“任目”,骑马带人前去观看。他看到盐丁辛苦采盐场面,又看了正德十年(1515)前任河东巡盐御史朱裳题写的《捞盐诗》碑刻,对盐丁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有感于“歌咏难述”,便命人绘制《河东盐池之图》,将其刻镌于石,以传后世,也为向明皇帝详细汇报河东盐业生产捞盐工作的情景和实景,让明王朝政府对河东盐池更加重视。

《河东盐池之图》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丁夏月(1597)。图南为逶迤的中条山脉,其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之状,似一天然屏障,甚为壮阔。依山而下,依次刻绘有蚩尤村、小李村、大李村、西姚村、盐池镇巡检司、张村、常平村(关圣故里)、蚕坊。与村落相呼应,图北从东向西依次绘有圣惠镇巡检司、安邑县、创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太平兴国寺塔和运城,中列运学、察院、河东都转运盐使司等盐务衙署,参差有致,蔚然壮观。姚暹渠于城北蜿蜒而过,渠畔树木葱茏。池东一汪淡水,即为鸭子池。吴楷的《南岸采盐图说》即刻于此。池西有女盐池,即今硝池滩。滩南为解梁古城。

此图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刻绘在盐池北岸的生产场面:人工垦殖成晒盐的畦地,畦地旁有渠,有路,有门。众多盐丁手持各色工具,或戽水,或捞采,或扫集,或担挑,或对坐小憩。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呈现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在盐丁们中也可见一些盐务官吏,有的在旁督促,有的骑马巡视,展现了盐吏对生产活动进行监视管理的场景。于此不远的盐畦外,马道上另有一支手持兵械策马奔驰的骑队,为巡逻护盐缉私的官兵。《河东盐池之图》可谓明代盐丁服役情况的生动真实写照。

《河东盐池之图》给后人留下的河东明代盐池地理形状、生产场面、盐官监临的画面,是研究明代河东盐池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此图既具史料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迄今发现、收存的唯一完整全面反映明代河东盐业面貌的历史遗存,可以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根据《河东盐池之图》的记载,运城盐池周围设立了三大“巡检司”,即圣惠镇巡检司、长乐镇巡检司、盐池镇巡检司。巡检司是明代设置的巡缉私盐机构,主要职能是巡缉私盐及维护地方治安。盐官名为某某司巡检。镇名不同于当今的村镇,而是镇守及维持安定之所。据历史地名词典网载:圣惠镇,明置,属安邑县,在今山西运城东二十里。洪武四年(1371)置巡司于此。圣惠镇巡检司,设巡检一员,专管东禁墙外十二铺地方的偷漏私盐,爬越禁墙事宜。长乐镇属解州,在今运城市西南二十里龙居镇长乐村,洪武八年(1375)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裁,嘉庆十二年(1807)复设。盐池镇驻大池外西北解州三十铺村,距运城三十里。该巡检司专管西禁墙外乐字十二铺地方爬垣、偷私、越墙、砍薪等事宜。

长乐镇最初为由盐官、盐商、盐夫、盐兵及其眷属组成居住的村落。后取“长乐”二字,是借用汉代长安城的“长乐宫”之名,寄托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美好祝愿,又示对汉朝的忠诚之意。

长乐滩南靠盐池硝池滩、北门滩,西临黄河水,终年滩水充盈,对盐池起着旱时补水、涝时排洪的蓄、疏兼并之功能。早在秦朝初期,就在中长乐滩北门边,专门设置了“护池巡检司”,由国家军队执法以保护盐池。当时,长乐镇护池巡检司有两大职能:一是驻守并负责缉私和打击盐盗活动,二是负责盐池防护、设施维修、盐池扩建和征用派遣盐夫的任务。汉随秦制,继续履行护池盐巡检的职能。特别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后,朝廷实行盐业专卖政策,把盐池外10里范围的土地划为禁区,不允许有人居住,更加严格管理。随着汉王朝加大对盐池的开发力度,护池盐巡检司也由最初的传统村落形态,升格为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采盐、管盐城镇“长乐镇”。由于长乐滩盛长芦苇、水草旺盛,唐宋年间,为了强化护盐缉私,长乐镇经常增兵派员处理盐务、解决纠纷。由于盐务扩大,长乐镇还管控着盐池中禁门至黄河风陵渡渡口盐运必经区域。过滩盐运车队必须经长乐镇巡检司进行勘验后方可放行。到了元朝,统治者对长乐镇巡检司管理相对松弛,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路村盐池的管理及路村升为“运盐使司之城”的事务上。长乐镇巡检司时撤时建,功能逐渐弱化,长乐镇变成“长乐村”。

“盐池镇巡检司”在今盐湖区南城街道办事处义同村。相传,西汉初期义同村名叫“银铜村”(方言泥东),因村南中条山盛产金、银、铜等金属矿产而得名。汉武帝元狩四年,路村盐池收为朝廷统一管理,并在盐池周围开挖一圈“壕堑”,防止私采食盐。由于银铜村地理位置特殊,是路盐通往西北、中原以及南方多地运盐官道的主要通衢,朝廷在当时的银铜村设立“盐监司”,管理食盐专卖,监控食盐私采。因盐监司长期居住,往来人员大多是办理盐务事宜,后又把银铜村更名为“盐池镇”。明代又将盐监司更名为“盐池镇巡检司”,其盐务延续汉以来功能基本未变。随着食盐开始实行专卖制度,盐业、盐务、盐运、盐销等业务普遍开展,同时中条山金、银、铜矿开采也纷纷兴起,当时的盐池镇手工作坊遍地,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路盐集散、矿业开采的商贸重镇。

另据《安邑县志》《运城县名录》记载:关于义同村名的来历“为张辽故里,距关帝故里最近。相传辽当日以义释说关帝,一地出两义人,故名其村为义同云”。义同村老辈人传言:张辽与关羽年轻时同在盐池镇选择同一家武馆习武,同门同师学习,志趣相投,朝夕相处,在勤学苦练中结下深厚友谊。同时,两人为补贴家用,习武之余还在盐池采盐、担盐、贩盐,有着共同的经历。后人为纪念张辽和关羽同乡,将银铜村(盐池镇)更名为“义同村”。

其实,巡检司制度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在元代官署中,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宋元明清,巡检司系列中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其始于何时,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而《明史·职官志》依据《明太祖实录》确定为洪武二年。实际上,明统治者始置巡检司的时间远早于此,不少属于明朝的巡检司建立时间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因为建朝前,明代已控制了部分地区政权,并筹集粮饷,控制经济。这样看来,设置巡检司也在情理之中。

15250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