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祭的重点,在“祭”字上。
古时,每逢月初、月中,人们都会准备些肉食祭祀神灵。农历二月初二做“头牙”,腊月十六做“尾牙”。
过去生活条件不好,人们缺吃少喝,逢年过节好不容易弄到点儿肉,自然得物尽其用。祭过神的肉不能白白丢掉,顺便“祭”自个儿的牙,众人分而食之,欢欢喜喜撮一顿。久而久之,但凡吃一顿好饭,大伙儿便戏称为“打牙祭”。
在洛阳民间,有“二十六,去割肉”的习俗。煮夫、煮妇得赶早把各种肉类买齐全,准备过年祭祀的祷食(一说刀食):肉切成方块下锅煮熟,不加佐料,初一清早供神。
神仙只是闻一闻肉味儿,待到祭祀完毕,祭肉还是要给人打牙祭,进入全家老小的肚子。
至于打牙祭的源头,说法很多。有人说,打牙祭是因厨师供奉的祖师爷名叫易牙,每逢月初、月中要献肉祈祷“祷牙祭”,后来被讹传为打牙祭。也有人说,古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在衙门里上班的人有机会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还有人说,牙祭本是军中制度。古时,将帅的营帐前竖有象牙装饰的大旗——牙旗。每逢月初、月中,军中宰杀牲畜祭祀牙旗,牙祭肉往往被将士们分食。
不管怎么说,人们都是先拿好吃的祭神、祭祖,再祭自个儿的牙齿。切肉祭祀这种仪式,一年也就那么几回,一年到头能吃上肉的机会也就那么几回,后来但凡有机会吃肉,大伙都称之为“打牙祭”。
(张丽娜/文 《洛阳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