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学习建立亲密关系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3-4 1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情三元论”里把爱情分为:激情、亲密和承诺,通常会出现在不同的恋爱阶段。激情往往发生于爱情初始,我们会无条件地美化对方。随着时间推移,激情消退,随即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亲密感。之后,便会谈婚论嫁,这就到了承诺阶段。

那么,一段关系中,激情、亲密和承诺有没有可能完美结合?有没有可能维系一段稳定长期的亲密关系,滋养彼此呢?

有没有自己的“Mr Right”?

我们总喜欢量化一些指标:体貌、工作、收入水准、家庭条件等。有人在意外在和物质条件,有人则偏重内心的感受和彼此间的精神契合。但不管怎么样,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对于“Mr Right”的标准。

所以对于恋爱而言,最困难的前提,与其说是寻找一个普遍的基准,不如说是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开始寻找另一半时,总爱用理性的方式,把所有的选择标准罗列下来再去寻找。但现实表明,大家在最终做选择时,反而不会注重这些理性的反馈,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

所以,爱哪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标准?如果在爱里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和舒适,那个给你舒适感和安全感的人就是你的“Mr Right”了。

产生冲突,就是不爱了吗?

我们将谈恋爱称为“找对象”,这个接地气的说法其实很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寻找伴侣其实是在寻找原生家庭中的伴侣模型。如果伴侣和自己的理想父母模板比较接近的话,那么往往这段感情更可能甜蜜幸福。

但是如果不那么接近,度过热恋期后,很可能会产生冲突。这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好像没那么爱对方”或“对方好像没那么爱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不一定。

这时,比起直接放弃,也许继续磨合和探索会更有益。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可能是性格、观念、行为上有差异,也有可能在于第三方,比如彼此的成长环境、生活知识等。

完全没问题的关系并不存在,跟伴侣有分歧、有冲突,不一定是件坏事。感情所出现的问题,可能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更好地去探索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两人之间的关系。

一段好的恋爱关系不应该像师生关系一样,充满教导;也不应该像父子或母子那样无条件包容和接纳;而应该是互相成长、促进的过程。

“恋爱脑”需要治吗?

有人恋爱时,会迅速进入“恋爱脑”状态。能沉浸在爱的甜蜜中,本身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亲密关系。

一段好的婚恋关系,一定基于我们自身有完整的社交性,而“恋爱脑”除了自己会非常关注对方、愿意付出外,往往也会对对方产生同样的要求。但伴侣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工作,大概率不会和你完全一致,Ta也会有自己的需求。

相爱不代表要成为连体婴。如果能够尊重对方的需求,而不是控制对方、改变对方,感情一定会更舒适,两个人也能在关系中相互促进和成长。

在你自己进入“恋爱脑”的状态、冲动的前一刻,至少给自己和这段关系一个边界,给自己一种空间自由度,再去做决定和行动。

“恐婚”是害怕承诺吗?

比起恋爱和同居,婚姻能使双方的结合更加紧密。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对婚姻是又爱又怕,感到迟疑甚至是恐惧,我们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首先,如果步入婚姻,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会担心自己的选择过于仓促,害怕失去更好的机会,越是重要的选择,我们可能越会谨慎。

其次,婚姻意味着我们会全方位地暴露在对方面前,我们不确定是否能够完整地接纳对方,也担心对方是否能接受和欣赏那个真实的自己。

第三,相爱容易相处难,长期的相处难免会磕磕碰碰。当关系产生冲突时,我们会担心自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害怕爱情最终消磨殆尽。

第四,婚姻包含着两个家庭的结合,也有随之而来的责任。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做出多少妥协和让步,害怕在婚姻的束缚下失去自我。我们也会担心,付出后遭遇背叛,或由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婚姻破裂。

所以,恐婚背后折射的是方方面面的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恐婚,就要看清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每一个恐惧的背后都有一个深藏的愿望,不管选择结婚与否,我们都要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建立真实的关系。

请永远不要放弃爱与被爱。当你真正尝过被爱情滋养的滋味,你就会发现,原来爱充满力量,可以点亮人生。

(陈华 黄文君 《中国妇女报》)

15089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