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是河北农业大学开学的日子。校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凉风习习,轻抚着年轻学子的脸庞。林荫路两旁郁郁葱葱,见证着这所百年学府荣枯生长,而这一切美好,李保国老师再也看不到了。今年4月10日,李保国老师突发心脏病去世。1981年留校任教,李保国老师最宝贵的35年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他是让荒山披绿的现代愚公,是助太行父老脱贫的“科技财神”,是农大师生心中严厉又可敬的“老山人”。他既是教授,又是农民,扎根山区35年,生前,百姓信他,依赖他;身后,百姓想他,怀念他。 2016年5月,李保国被授予“时代楷模”,6月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山山岭岭绿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熟悉李保国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儿子有个小名叫“小流域”,这个名字便是他大刀阔斧进行流域生态环境改造的见证。 1981年,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他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成员走进太行山。邢台西部山区,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水土环境恶劣,收成留不住,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跑遍了山区的沟沟坎坎,李保国和同事们决定从土和水上下功夫:土壤贫瘠,就开沟造地,干旱缺水,便聚集径流。昔日愚公移山,今日李保国要改造大山。上世纪80年代设备简陋,爆破用的炸药都要手工制作,随着炮声隆隆,每隔4米开出一条沟,周围的土层被集中填充到沟里,下雨时,雨水汇聚于此。土厚了,水留下了,树木成活了,通过“蓄、集、整、改、排”等一系列治山新法,李保国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当年的荒山秃岭,成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历经暴雨依然草木葱茏。“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们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老师当年立下的豪迈誓言,至今仍激励着他的同行者。 荒山披绿装,乱石岗还有救吗?临城县的干旱丘陵岗地,治理十几年不见成效,承包这片荒地的高胜福找到了李老师。满地乱石,荆棘丛生,李保国调查了这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制定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思路,同时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现在,这片乱石岗已经被改造成为以万亩核桃园为核心的生态观光区。坐着电瓶车在园区内游览,入眼都是枝叶茂密的核桃树。“绿岭的每一颗核桃树都是李老师用汗水浇灌的,绿岭的每一点改变都凝聚着李老师的心血。”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路京振说。 今年7月19日河北邢台遭遇了特大暴雨,太行山地区发生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李保国老师曾经帮扶过的地方——平山葫芦峪、邢台县前南峪、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公司种植基地,竟难觅洪水侵袭的痕迹,人们说这是李老师冥冥之中的庇佑,而我们知道,是李老师的“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留下的良性生态系统,让这些地方“过洪无灾”,安然避险。 他为农民带来致富的希望——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老百姓受穷” 李保国老师逝世后,他曾经帮扶过的村民心痛不已,自发举行各种悼念活动。内丘县的岗底村,一个小孩问妈妈,为什么村里的大喇叭中午不响,妈妈告诉他,因为李爷爷走了。三天后,村里的大喇叭又响了,小孩飞奔回家告诉妈妈:李爷爷回来啦。童言无忌,这其中饱含着太行山人民对李老师的热爱与尊重。李保国老师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老百姓受穷!”为老百姓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1996年8月,李保国随着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听说来了大教授,村民拿出最好的苹果招待他。李保国见桌上的苹果,不光个儿小,还黑乎乎的,这哪叫苹果,老书记杨双牛记得当时的情景,李老师临走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 李保国想推行科学的果树栽培技术,可过程并不顺利。他教的疏花技术,农民们不接受,他介绍的套袋技术,村民们不相信。52岁的安小三是李老师的第一批农民学员,也是当年对李老师的技术反对最激烈的人。“摘掉一朵花就等于摘掉一个果,这不是人为减产吗?可秋天收获的时候,实际效果不得不让人服气,每个苹果足足有半斤以上,价格翻了好几番。套袋技术也是,李老师自己买了16万个纸袋送给村民,村民陆续领取了4万个,收获期就发现真不一样,白里透红的,卖相特别好。第二年村民自己就掏钱买纸袋了。”安小三说。岗底村成立了富岗食品有限公司,一斤苹果收购价3元左右,过去吃不饱的岗底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1万元,叫老百姓怎不感谢李老师这位“科技财神”。 科技兴农是李保国老师帮扶村民实现脱贫的手段,而产业扶贫则是他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致富心愿的途径。 “没有李保国老师,就没有绿岭的今天。”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李保国老师推行“早实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他手把手教农民如何剪枝,亲自上树示范。这些技术被农民复制,在邢台市就种植有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现在绿岭每年用工达到10万人次,雇用的多是周边农闲时期的村民,实现每户增收4000-5000元。 河北农大的张永生老师说,李保国老师有一个宏大的愿景,就是把太行山区的农业企业进行大联合,每个企业专做一项产业,内丘的苹果、临城的核桃、南和的红树莓,以此打造太行山区的“经济作物航母”。 杨双牛带领村民在岗底的山顶上开辟了一个墓地,将李老师的部分骨灰埋在那里,高胜福在绿岭的生态园区修建了李保国科技扶贫纪念馆,就好像李老师还和大家在一起,看着太行山更绿更美,看着更多农民富裕起来。 他把全部精力给了“大家”,却没有自己的“小家”—— “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你们” 书生“报国”有自己的方式,李保国老师的科研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实践中。35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他常年辗转于学校和生产基地,由于超负荷工作,他患有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别说是顾家了,整个家都得围绕着他。对李保国来说,他有三个家,一个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在太行山几个帮扶基地,一个是他那辆下乡的越野车。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后两个家,而对自己的“小家”,他曾愧疚地说到:“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你们,对不起。”那一刻,这个敢于战天斗地的太行愚公,情难自抑。 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自己的事业与对学生的学业有着同样的认真。他是严师,严厉到他的一个硕士生论文准备不认真,被他要求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他要求学生们写实验记录、计划必须用铅笔,因为铅笔相对于其他笔,保存时间更长,谁没用铅笔,他会马上撕掉。 在李保国老师的教导下,他的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学生汤秩伟,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这一创新成果已经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这一成果已在河北全省推广。李老师的学生,很多都留在农业系统从事技术指导,在他和学生们的微信群“桃李之家”中,他给自己取名“老山人”。今年4月8日晚上9点,“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这是“老山人”留给学生们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保国老师去世后,河北农大组建成立了“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他们将继续完成他未竟的心愿,正如他生前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而巍巍太行也不会忘记这位可敬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