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运城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年-2028年)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27 15: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城博物馆的办馆层次和管理水平,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运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结合运城博物馆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2019-2028年运城博物馆事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未来十年我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形势

(一)基本情况

运城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12月,位于运城市盐湖区魏风街,占地38.07亩,建筑面积2357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150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5000平方米;

馆藏文物20422件,其中珍贵文物572件,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7月1日免费对外开放,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第三批国防教育基地”,被省文明办命名为“山西省省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公众服务部荣获“山西青年五四奖状”,被网民评为全市标志性建筑之首。

运城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由6个历史专题和4个建设成就专题构成。

6个历史专题包括:华夏寻根专题展示了从运城地区4500万年前人类等高等灵长类动物起源到夏商周三代距今2200年前的重要遗存和文物史料;

馆藏珍品专题分铜器、石刻、陶瓷、书画四大门类,展示了春秋战国至近代的千余件精品文物;

盬盐春秋专题介绍了盐池与运城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的重要地位;

地灵人杰专题展示了河东大地走出的24位先贤的光辉人生,重点突出了武圣关公、宗臣史家司马光的生平成就和裴氏、薛氏、柳氏三大家族的发展脉络;

土木华章专题展示运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6处古代建筑模型,重点突出了泛舟禅师塔、蒲津渡黄河浮桥、芮城永乐宫等代表性建筑。

革命专题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期间运城发生的革命事件、战役以及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4个建设成就专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反映了运城农业、工业、城建、文化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1.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建立完善安防消防等管理制度,落实人防、技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加强日常安全水、电、空调、电梯、动力系统隐患巡查排查;设立微型消防站,完善防雷设施,强化安防消防系统日常维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保证了文物安全无事故。

2.藏品保护扎实开展按电子、纸质账要求,基本完成了藏品建档建账和馆藏文物分类集中存放;制定完善了藏品保护相关制度,完成49件青铜器修复、17件青铜器有害锈技术保护;修改完善库房藏品预防性保护方案。

3.专题展览成效明显

成功承办了“山西文物巡展工程——古河东•考古进行时”、“山河相依 窑火辉映——晋陕豫冀宋辽金元陶瓷特展”,举办了“齐家治国 传承致远——家规家训在运城”、“瓷之韵——明清瓷器展”、“工匠精神在河东摄影展”、“强军之路”百日国防教育主题展、“翰墨文心——运城博物馆馆藏书法作品展”和晋陕豫冀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其中,晋陕豫冀宋辽金元陶瓷特展荟萃了4省58家文物单位213件(套)珍品陶瓷,涵盖汝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张公巷窑、磁州窑、河津固镇窑等北方各大名窑,在全国古陶瓷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禚振西等国内顶级专家专程来馆指导,香港、澳大利亚收藏家协会专家专程前来观展。家规家训在运城展览重点弘扬运城“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六大好民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网上展馆”专门予以推送。

4.学术研究初见成效

聘请省内文博、考古、陈列方面文博专家与我馆专业技术骨干,完成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组建;

编辑出版了《大河之东——运城博物馆陈列与精品》《古河东考古进行时》《山河相依 窑火辉映——晋陕豫冀宋辽金元瓷艺》等学术书籍;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采取以书代刊的形式,启动我馆馆刊《运城文博集刊》工作;

在《运城晚报》开设文博知识专栏,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发表专业文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文博公益学术讲座;

积极参加省文物局组织的专业培训,组织专业人员赴德国、奥地利,完成博物馆文物保护及管理经验学术交流任务。

5.社会教育丰富多彩

连续三年开展博物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采用知识讲座、手工制作、展板展示、互动体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让观众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基地建设内涵,开展了“传承河东文化 讲好运城故事”、“我和我的祖国”、“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强军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

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探古寻宝话端午”、“运博之旅——青铜华彩”等系列节日活动,丰富广大观众节日生活。

6.公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根据不同观众群体需求,修改完善基本陈列少儿版、大众版、专家版、英文版、志愿服务版等多版本讲解词;累计招募社会志愿者214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8万小时,服务观众5万人次;

参观观众逐年增长,累计接待观众80万人次。

7.信息化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推出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数字化存档,在网上展馆实现足不出户看展览,真正将展览带回家;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工作动态,传播博物馆声音,方便观众观展;初步建立了公共广播系统、文物三维数字化显示系统。

(三)不足之处

虽然我馆在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显性的或者潜在的一些问题:博物馆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科研能力不够突出,专业背景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尚未完全形成;运行资金来源单一,保障运行和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资金仍比较紧缺;公众服务不够完善,展厅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陈列展览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陈列展览策展题材和展示手段有待丰富;结合藏品挖掘自身教育资源的潜力还未完全发挥;文化产品和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我馆各项工作的质量,从长远来看,还将制约和影响我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实现运城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馆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文物保护。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推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文物的日常保养,监测文物的保护状况,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确保文物安全和永续传承。

坚守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要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提升文物安全监管和防范能力。加强日常检查巡查,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我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规律和运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管理体制。

三、发展战略

(一)合理定位,立足运城文化、文物大市的优势,强化特色的办馆理念,争创一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造就高水平的博物馆。

(二)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博物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

(三)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四)培育文化亮点,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设计、布展一批优秀示范临时展览、文化创意品牌,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四、发展目标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构建科学高效的藏品管理与保护机制;策划和引进高质量陈列展览;文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术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提升公众服务意识,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文化创意产品体系逐步形成,将运城博物馆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努力向国家一级博物馆目标迈进。

五、主要任务

(一)运行管理

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和规范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服务对象以及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使之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监督管理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纽带。

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以制约权力运行为主线,逐步完善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机制,促进单位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新制度的同时,加快对原有管理制度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

推进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的新模式,逐步实行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构建能上能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

(二)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

加强博物馆整体文化服务环境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为观众提供安全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做好各种设施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确保水电暖等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使用。加强国有资产和公共财物的管理,完善登记统计制度。统筹推进后勤保障工作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安全教育和安防、消防应急演练,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队伍管理。完善并执行文物常规性巡视检查等管理制度,确保库房、展厅及运输过程中文物安全。完善并执行治安消防等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开放区域及办公区域人、建筑、设备设施安全。制定并执行网络安全、危机公关等管理制度,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确保现有安防、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转,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文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提升更新安全技术防范设施,提高安全防范技术应用水平。

(三)藏品管理与保护

1.藏品管理

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完成藏品登记、建档等基础工作,完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藏品数字化管理。实施珍贵藏品定级活动。加强科学保管,落实离任移交和藏品丢失、损毁责任追究制。

2.藏品征集

充实藏品体系。制定明确的收藏办法和具有前瞻性的体系化的长远收藏规划,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围绕运城博物馆自身馆藏特色,重点征集具有运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加强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实物、文献资料的收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和信息载体的收藏。加强民族民俗文物的收藏。加强当代各门类艺术品的收藏。

开拓收藏渠道。把捐赠作为博物馆获得藏品的重要途径,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或委托博物馆保管利用。创新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激励机制,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等方式,对博物馆藏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提高保护利用效率。

3.藏品保护

实行馆藏文物身份证制度,建立馆藏文物资源库。加强馆藏文物修复。实施藏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开展陶瓷器、书画、青铜器等易损文物抢救修复工作。建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平台,提升馆藏文物保护基础设施。

加强藏品预防性保护。出台藏品日常养护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施藏品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在珍贵文物收藏较为集中的微环境内,建设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和环境调控系统,实现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

提升文物安全监管和防范能力。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制定运城博物馆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开展文物被盗、被破坏和火灾风险评估,推广安全防范系统远程监管、文物库房物联网监控,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

通过外部引进、单位培养、个人深造、聘请顾问等方式,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型文物修复保护队伍。申请文物修复保护相关资质,力争10年内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全面开展馆藏文物的修复保护和分析研究。

(四)陈列展览

实施展览项目制,建立和丰富具有运城历史文化特色和运城博物馆藏品优势的项目资源库;探索建立包括展览选题、展览大纲、形式设计、学术研究、公众服务、教育活动、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的整体策展人项目责任制。

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跟踪学术动态和最新考古成果,提高陈列展览创意策划水平,完善陈列展览从研究、策划、实施到推广的工作流程,积极策划实施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原创性陈列展览。

建立馆际展览项目的交流机制和平台。依托省级博物馆和兄弟博物馆,整合馆际藏品资源,形成年度原创性展览精品,并在具备条件的博物馆间巡展。健全陈列展览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博物馆之间借展、联展、巡展合作机制。拟引进的馆际交流展览充分考虑展览类型、区域分布和独特性,以弥补本馆藏品缺项或不足,丰富临时展览内容。

(五)科学研究

以运城地域文化为核心,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加强藏品研究和博物馆相关学术研究。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科学研究合作机制,整体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术委员会职能,制订科研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推动相关学科建设,积极组织馆内研究人员申报和参与国家、省、市课题。

通过举办或参加学术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重要的学术会议,关注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我馆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加强与省内外其他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派遣交流访问学者,开展多方面稳定持续的学术交流和业务活动。

以举办各类展览为契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展览图录;以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编辑出版在文博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集;以举办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编辑出版普及性的宣教读物;以科研工作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编辑出版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学术著作。

(六)服务与教育

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和条件,细化服务内容,为观众提供互动交流、咨询留言、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等公众服务栏目,探索建立公众满意度指标和反馈机制。深入开展观众调查和观众行为分析,每年针对重要展览和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观众调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展志愿者服务深度和广度,稳定志愿者队伍。吸引社会知名人士加入博物馆之友,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

提升讲解员讲解水平,增加双语讲解和手语服务;培养出多名专家型讲解员(有自身研究方向,能承担专题学术讲座);编写一本业务指导性较强的讲解工作指导手册;根据观众个性化需求,为观众提供菜单式讲解服务项目;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增加线上讲解服务;增设儿童版本的语音讲解服务。

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结合博物馆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生参观与讲解计划,创新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项目,定期开展博物馆中小学生教育活动,推出一批博物馆教育精品项目和示范活动。引导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和艺术熏陶。

加强流动博物馆建设,推动展览陈列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强化文教结合,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培育以地域历史、博物馆藏品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特色精品。

(七)数字信息化建设

逐步完成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对外文化交流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提高博物馆行政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决策支持;完成图片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展览管理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并实现科研资料和成果的充分开放与共享,提升科研工作信息化水平;完成信息资源库的各类信息数据内容的建设;完成志愿者管理系统的建设。

逐步完成馆藏珍贵文物的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初步完成珍贵文物的影像数字采集工作。加强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与加工。建立藏品管理工作支持系统,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提升现有发布平台水平,完善网站功能,对网站进行较大规模的改版,提高网站的灵活性、专业性、实用性和美观性。增加博物馆售检票系统、智能手机自助导览系统、多媒体互动展示系统等一批旨在进一步提升为观众服务的数字化系统。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实际业务需求,提升博物馆智慧化水平,引入智慧博物馆新形态。

(八)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工作人员队伍。强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任职学历标准、专业背景和品行要求,建立博物馆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深化博物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业绩为依据、以能力为导向的博物馆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健全人才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交流访问等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充实业务知识与技能。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相关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九)文化创意

着眼社会公众需求,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博物馆衍生品和文化产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意品牌。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展评活动。利用馆内实体店、网上商店等销售手段打造博物馆文化产品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全国各类文化博览会及新闻媒体等扩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力度,让具有博物馆特质的文创产品深入人心,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六、实施保障

(一)制度保障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为准绳,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和其他地方性规章制度,根据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求,完善博物馆各项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省、市文物局的相关文件精神,使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在法律的保障下顺利开展。

(二)组织保障

合理确定部门分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将《规划》作为制定博物馆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的主要依据,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密切配合,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三)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高效务实的工作团队,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保障人才成长,稳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资金支持和本级财政经费投入,增加本馆的运行经费;

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支持,多方筹措经费;

开源节流,重点保障主要业务经费,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其他重大项目支持;

注重经费使用效率和绩效评价,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
14799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