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山西:水土流失减少 农民收入增多

614 0
发表于 2016-10-8 10:19: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行进在山西永和县芝河源头,仰望有梯田,斜坡有林草,谷底有良田,一派生机盎然。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老天爷哪天不高兴,一场大雨全冲没,哪敢下肥,产量低得可怜。”说起曾经的“苦”,坡头乡赵家沟村的宋乃平尤感现在的“甜”,“综合治理后,水土不跑了,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不少。”

  山西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9%。贫困人口也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区域,恶劣的生态环境与贫困交织,生态治理、脱贫攻坚难度大。

  如何让“穷山恶水”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永和县根据地形地貌特点,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县水利局局长药虎奎介绍,“水、土、肥‘三跑田’变成‘三保田’,还能机械化种地。”据了解,经综合治理,芝河源头小流域坡耕地亩均增收200元左右,人均增收1250元;坝滩地亩均增收500元左右,人均增收265元。

  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隰县,采取“垣、坡、沟”综合治理以及“山上梨果、山下粮田、坡面草灌”治理模式,超六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治理,还“抢出”基本农田13.2万亩,均已调整为梨果栽植。“十二五”期间,全县靠梨果产业脱贫的有5930户、12839人。

  按照“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原则,山西创新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乡宁县民营水保大户张连水,十几年来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土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余平方公里,营造林地近8万亩。目前,山西有民营水保大户30万户,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0多亿元,治理“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不少水保大户通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让当地农民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实现增收。

  昔日的瘠坡薄地,如今变成“钱粮囤”;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绿色银行”。截至2015年底,山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分别占总治理面积的25%和57%。山西治理水土流失在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农民脱贫增收拓展了空间。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



1462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