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训俭示康》中的司马光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2-31 11: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朝名臣、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

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表示,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他为什么要写《训俭示康》呢?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俗习惯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的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训俭示康》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今运城市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先写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语语真切。接着写近世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复举李文靖(即李沆)、参政鲁公(即鲁宗道)、张文节(即张知白)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层。在《训俭示康》中,连举6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末尾以“训词”作结,点明题旨。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反复运用对比,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给人启发。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勤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是为官从政者的优良品质。

张知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廉相,史书记载他“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这在奢靡之风盛行的北宋时期是非常难得的。对此,司马光特意在《训俭示康》中列举了张知白的事迹,勉励儿子向他学习。

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统治者优待官员,士大夫热衷于歌舞喧嚣、诗酒宴乐,奢靡之风屡禁不止。

张知白作为宰相,身居高位,俸禄较之寻常官员更加优厚,但他却清廉节俭如同身份低微的读书人一般,不被奢靡之风裹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身边亲近之人劝导张知白:“您如今俸禄优厚,但生活还像以往那样节俭。您虽然向来以清廉节俭自守,但是外人常常讽刺您表面效法汉代公孙弘勤俭之举,实则徒为虚名。您还是稍稍改变一下作风,和大多数人一致才好。”张知白闻言叹息道:“以我今日的俸禄,想要让全家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有何难?但是世人往往由简朴入奢侈容易,由奢侈回归简朴却很难。如今我的俸禄虽多,但是岂能一直长久,我又能活多久呢?一旦没有了如今的俸禄,但家人却已经习惯了奢靡的生活,不能适应贫困的生活,一定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我哪里能保证做官、罢官、活着、去世的时候,都像如今这样呢!”

张知白身体羸弱,宋仁宗去府上探望他,见他家十分朴素,连夫人都只穿粗布的衣裳,仁宗极赞赏其简朴。他死后,谥号“文节”,正是对其清廉勤俭的最佳写照。张知白的故事告诫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应当深谋远虑,不为眼前奢靡的生活所诱惑。

途之人见其容止,

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

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艰苦奋斗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因此,司马光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令人感叹,他身居高位,却清正自守、克己奉公。人的物质观往往就是他的价值观,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司马光所处时期,经济繁荣、天下承平,士大夫们沉迷享乐,竞相以奢华为荣,而司马光能保持头脑冷静,居安思危,此家训既是诫子,亦是表白自己不与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

据《宋史·司马康传》载,司马康成年后,为人审慎俭素,为官清廉方正,“途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司马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后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皆有其节俭清廉之风。人皆爱其子,但相较于司马光的以俭为美,清白传家,有些人的教子观何其短视,只知为后辈积聚物质财富,却不知为其精神添加滋养。

(王杰 《北京日报》)

14524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