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jiào)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这段话是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凰飞临洛阳,黄帝祭祀洛水。有三日三夜大雾,雾散后,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到一条大鱼。黄帝杀五牲以醮之,天降七天七夜大雨。这时,河图洛书出现,以授轩辕。河图洛书出现的地方,在塞门谷口,即谷口关。《明一统志·河南府》载:“谷口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谷水所出。”《大清一统志·河南府》载:“谷口山,在洛阳县西南三十里,孝水出焉。”谷口山位于周山西侧,谷口关在谷口山和其南侧的洛河之间。
那么,黄帝见到的这条大鱼是什么鱼呢?南宋罗泌《路史》卷四十三引《河图》曰:“黄帝游洛水,有鲤长三丈,身青、无鳞,赤文成字。”可见,这条神秘的大鱼是鲤鱼。
从古文献记载看,自伏羲时代开始到大禹时期,河图洛书多次在洛阳出现,这反映了大易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河图洛书每次出现,都与龙马、神龟、凤凰等上古图腾相联系。《竹书纪年》《河图》将洛鲤负图作为黄帝文明的象征,是因为古人认为,鲤鱼也是神圣之物。
五代陶谷《清异录》卷上说:“鲤鱼多是龙化,额上有真书王字者,名王字鲤,此尤通神。”鲤鱼跳龙门而化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北宋孔平仲《孔氏谈苑·烧尾宴》中说:“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又说:“士人初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隋唐五代时,进士考试多在洛阳举行,新科进士的烧尾宴,神秘的洛河鲤鱼当然是主角。
郑贞富/文 来源:洛阳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