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散文] 怀古后土祠 散文 垣曲 杨志强

110 0
发表于 2024-1-19 17:08: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朋友看见我发在空间里“张仪古道”的图片,于是,在微信里,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你图片里提到的张仪,难道就是《芈月传》里的那个张仪?”

“是。”

“张仪是哪里人?”

“万荣县王显乡。”

“真的?”

“真的。”

“张仪古道又在哪呢?”

“万荣后土祠的秋风楼下。”

是时,电视剧《芈月传》正在热播,朋友说假如不看这部电视剧,他就不能了解秦国的历史,也不知道“芈”字怎么读,甚至也不知道张仪这个人。

我在暗忖,所幸有了这部电视剧,我的朋友才好好地补了一课,丰富了这么多知识。只是,知识要靠电视剧来普及,是幸还是不幸呢。这个真不好说。

也许,天下有着许许多多的后土祠,但我还是坚信,万荣的后土祠是为正宗。因为,她是一座皇家的寺院,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代表着国家来祭奠后土。有文字记载,自汉武帝到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到此祭拜。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女娲抟土造人是神话传说,后人非要信其有,而去建造寺庙去祭奠膜拜,是不是有点愚。我不这样认为,当然,女娲抟土造人肯定是传说,那是上古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的一种解答,不仅仅是我们,西方不也是有传说,说人是上帝所造?抛开这个传说,古人祭奠皇天后土,应该是对苍天和大地的敬畏,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怎么能够离开大地,大地怎么就不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图片



万荣后土祠在万荣县的西部,坐落在汾河和黄河交汇处的脽原上,供奉着后土娘娘——女娲——中华民族共同的母亲。

且不说那可以同时看三台戏,三个呈品字排列的舞台;那左右对称的钟楼和鼓楼,回荡着令人荡气回肠的暮鼓晨钟;那五岳大帝、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在这里只能为左右御林,充当着门神的角色;还有那神奇的龙凤柏和神秘的周鼎;也不说那绝无仅有的镂空木雕。等我走到秋风楼下,面对着砖石辚辚的“张仪古道”,一种油然而生的历史沧桑感令我震撼。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当年,汉武帝面对着北雁南飞,秋风飒飒,落木萧萧的晚秋,慷慨而高歌,发出一声浩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为了藏树《秋风辞》碑,建造一座楼,就是眼前的秋风楼。为一篇文章一块石碑而建一座楼来保存,怕是只有帝王之家方能为之。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历史的车轮滚过无义战的春秋,到了波诡云谲、列国竞雄、去“义”更远的战国时代,也是谋士说客纵横捭阖、各逞所能的舞台,百家诸子应运而生,尽显峥嵘。被史家称为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的张仪也出现了,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只言片语,就将天下局势操控于掌上,被秦惠王封为相,后来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传说张仪落魄的时候,曾被人怀疑偷盗而毒打,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却问妻子,舌头还在不在,妻子不解,他说三寸不烂之舌还在,就会有出头之日。

我想象不出,张仪当年口含着三寸不烂之舌,别妻离子,远走秦国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景,是百花争艳的春日,还是秋高气爽的秋天,是挥汗如雨的夏天,还是大雪纷纷的冬季,也许从眼前的这条小道知道。但我敢肯定,当年的张仪,真的想不到,许多年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会把这条古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甚至,养育他的村子也被叫作张仪村。

秋风楼有幸,不仅收藏着《秋风辞》,而且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图片



1937年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红军在陕西三原改编为八路军后,也是走着这条古道奔赴抗日战场,为了抵御外侮,前者仆而后者继,筑起一道道不屈的长城。

昨日方下过雨,初夏的风显得格外清爽,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不远处的田野里麦浪滚滚,周围的树木绿叶成荫,墙角的那片月季开的正艳。

秋风楼东西两侧的门额上,分别刻着“瞻鲁”“望秦”的字样,意思就是站在楼上,东可以远瞻鲁国,西可以眺望秦国。出于保护的原因,秋风楼不对游人开放,无缘登楼“瞻鲁”,却可“望秦”。

站在秋风楼下,脽原之上,西望三秦大地,韩原伟岸,黄河如带,眼前的黄河,是九曲万里河道的最宽处,水势缓缓,平明如镜,看不到大浪滔天的雄壮,却尽现着母亲河的温柔。

河的对面是陕西韩城芝川(也是一个有着优美传说和故事的地方),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司马迁之墓地,就坐落在芝川岸畔。前些时候,我曾去凭吊过,也曾站在高处遥望黄河,望着悬崖上“史记韩城•风追司马”八个大字,心里想该写点什么,但一直思索不出,一直未能动笔,颇觉遗憾。今天,站在这里,秋风楼下,后土祠间,我就如回到大地母亲怀抱的安泰,浑身充满着力量,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图片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太史公笔下“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风骨和人格,而这种风骨和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河,离不开皇天后土的养育。也正是这种养育,使我们这个民族,有了《史记》,有了《正气歌》,有了代代辈出的仁人志士。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风骨和人格。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生机盎然。据记载汉武帝先后五次到后土祠,只有一次是秋季,其它四次季节不详,我猜想,汉武帝肯定没有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节来过,假如来过,定然会欣然提笔,写就一首《夏风辞》,写得比《秋风辞》更美更豪壮。

导游在介绍品字形舞台的时候说了一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颇令我感慨。如戏的人生苦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责任尽力地去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莫使“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以不负苍天,不负后土!
avatar
22656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