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运城种粮人的新打算

133 0
发表于 2023-7-3 10:57: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运城种粮人的新打算
永济市林丰家庭农场在出售小麦
运城种粮人的新打算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内,多台收割机在规模作业(资料图片)。

虽有阴雨天气打扰,但今年全市的夏收已顺利结束,夏种也已进入扫尾阶段。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开始盘算起了新农季的新打算。

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了永济林丰家庭农场、夏县王学家庭农场,聆听了两名农场主在收购粮食、规模种植等方面的想法。

王林:进军收购行业

6月28日,记者来到永济市栲栳镇田村,一进村,路边一个仓库样的库房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黑色的外墙,绵延上百米的长度,看起来非常上档次。

随行的永济市农村经济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卢超告诉我们,这是永济市林丰家庭农场刚投入使用的粮食仓储仓库。

仓库对面,就是农场主王林的家。

“这套仓储仓库烘干塔设备是省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去年6月份开建,12月份建成。今年夏收后存储小麦就派上了大用场。”一见面,王林就打开手机里的电子表格向记者介绍,这个项目共投资4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10万元,农场自筹资金335万元。

田村是永济牛肉饺子的发源地,更是远近闻名的“饭店村”,餐饮业早些年就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王林因是家中独子,不忍离父母太远,从学校一出来就在离家一公里的韩村打饼子,一干就是十几年。

因长期站立,王林的双腿落下了病。2014年,在经过多方考察后,王林做了个决定——在家里的十几亩地试种粮食。

2015年,他成立了永济市林丰家庭农场,并流转了其他村民的地,准备大干一场。

“农场刚成立时只有四五十亩地,没有农机。2016年5月,我们购回了第一台农机——小麦收割机,9月又购回了玉米收割机,一共花了20多万元,用的都是打饼子攒下的钱。”王林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场从刚成立时的四五十亩地,发展到2019年时的1100多亩地,再到现在精减到900亩;农机也从农场刚成立时的没有一台,到如今的4台收割机、3台拖拉机、1架无人机、1台高架自走式农用打药机,农场也被评为“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

在王林的精心经营下,这几年,农场的年纯收入在1000元/亩,一年能挣90万元。

“农场的摊子越来越大,就要不断地投资,挣一点钱全投进去了。农场成立8年了,也没落下啥钱。”王林说。

王林是个有想法的种粮人,在2018年,他就在自家住房对面建了一个1200多平方米的仓库,用来存放农机、化肥、种子和一些粮食。

省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要求资金里的50万元要用于小麦仓储仓库建设,60万元用于购置小麦仓储仓库的配套设备。

“仓储仓库占地1333平方米,能存放三四千吨粮食,现在存着刚收获的小麦,有三四百吨。”在王林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新建成的仓库,一进去,堆放着的金黄色小麦像起伏的山丘一样连绵不断。仓库里还放置着配套的封口机、筛选机、色选机等。

仓库外,是一个高20多米的烘干塔。记者看到,烘干塔的主机、油箱、提升机都在室外,烘干塔的最上方与仓库相连。王林介绍,提升机把粮食送到仓库内的传送带,再经传送带,把烘干的粮食倒在仓库地面上。1台烘干机每天工作8小时,能烘干100吨粮食。

在仓库前,是一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晾晒场。

这几天,王林一直在联系小麦收购经销商,打算把仓库存的麦子卖了。“我打电话联系了临汾、闻喜等地的经销商,人家都嫌远,不来收。我昨天去了趟风陵渡,联系好了一家,这两天就过来,1.3元一斤上门收购。”

问及家庭农场的未来规划,王林说,他已经把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叫回来帮忙了。儿子的婚期也将近,家里即将添新人,他们的种粮事业也会像一家人的日子一样,红红火火。

“小麦一般不用烘干,到今年秋天玉米成熟时,烘干机就派上用场了。下一步,我打算进军粮食收购行,帮村民销售粮食。现在我们有场地了,收回来的粮食可以在晾晒场晾晒,或者直接烘干储存,农场既能多一项收入来源,又能给农户带来便利,一举两得。”王林憧憬地说。

看着这些仓库、场地,还有这些“高大上”的设备,田村村民也无比高兴。村民王向虎说,我家种有20多亩地,以前粮食成熟了都是在路上晒,晒干了,有经销商来村里收,直接就卖掉了,因为没有地方存放,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村里有仓库了,可以存储粮食了,我们以后也能看行情再卖。

谷王学: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6月30日,记者见到夏县王学家庭农场农场主谷王学时,他正忙着接待两名老年人。

“他们是柳村村民,因为年纪大了,干不动地里的庄稼活了,家里的晚辈又都在外务工,所以他们想把家里的十来亩土地流转到农场。我们正在谈这事,准备签土地流转合同。”谷王学解释道。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位于夏县胡张乡,成立于2016年,目前是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种植小麦、玉米2400余亩,拥有拖拉机5台、大型卷盘自走式喷灌机11台、植保无人机3架、收割机两台,常年雇用工人7人,农忙时每天雇用三四十人。

谷王学说,别看农场如今的种植规模挺大,在成立之初,只有100多亩地,农机也很少,仅有两台小型拖拉机。1985年,他在高中毕业后,就通过到各地考察,认定了粮食种植是一个风险小、有潜力且能稳定致富的行业,于是开始经营家里的十来亩地。

1993年,谷王学贷款5万余元,承包了西下冯村的125亩地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小规模种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农场成立后,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运用“小麦宽幅沟播+卷盘自走式喷灌”“包衣种子+生物有机肥拌种”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六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品牌销售),实行100%标准化生产,使小麦产量连年提升,农药、化肥用量持续负增长;通过引进示范专用功能性品种,小麦实现订单生产,实现“三品”认证。2019年12月,该农场种植的小麦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近年来,该农场推广的小麦、玉米高产品种,累计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以上,连续多年承担市县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同时,农场还种有黑小麦、富硒小麦、强筋小麦等专用功能性小麦。

今年,王学家庭农场以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新晋、大里、沙流、西下冯、小李5个村共两万亩小麦实现增产增收。

通过粮食种植,谷王学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先后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共青团中央“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山西省十佳科普志愿者、山西省优秀乡土人才、运城市人大代表等殊荣。2021年到2023年,他被中共运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授予“最美种粮人”“运城市种粮大户标兵”等称号。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同样荣誉不断,成立短短几年,就获得了运城市示范家庭农场、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山西省机械化家庭农场示范场等称号。

“今年,我们农场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超过700公斤,平均亩产超500公斤;去年,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在750公斤以上,平均亩产同样超500公斤,一年两料粮食亩产超过1吨。”谷王学说道。

不仅如此,在今年全市小麦遭遇春冻、灌浆成熟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气象因素的情况下,王学家庭农场的小麦仍获得了较高产量。“今年我们农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尤其是高产示范田经专家实收测产,小麦亩产达726.10公斤,创今年全市水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谷王学说,“下一步,农场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利用科技的力量,向规模要效益。”

农业稳,天下安。如今,在运城,有2.7万个家庭农场,有数以万计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市的粮食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科学管理理念在不断升级,种粮收益在不断增加。
avatar
20824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