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粒未消化的甜瓜子,“嗑”上了
谁是第一个吃瓜子的人,无从查考。考古学家在对马王堆古墓的开掘中,在长眠地下的“辛追夫人”的胃里发现了138粒未消化的甜瓜子。当然,“辛追夫人”胃中残留的瓜子只是她吃甜瓜时误咽进胃里去的,并不是后来大行其道的炒瓜子。人们日常嗑的瓜子,有西瓜子,俗称黑瓜子,制作上有许多讲究,有五香焖瓜子,直接炒熟的干瓜子(天津人称为“干咸儿”)。再有白瓜子,就是南瓜子,还有葵花子,东北人称为“毛儿嗑”,天津人称为“转莲”。
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东北地区,苏联士兵人人衣袋里装一兜葵花子,走在路上,不停地嗑瓜子,他们不是将瓜子送进嘴里,是把瓜子高高地抛到空中,然后张着大嘴巴去迎,接到嘴里,“咯吱”一声,嗑开,立即“噗”地一下,将瓜子皮吐在地上。东北人将葵花子戏称是“毛儿嗑”。从葵花子到“毛儿嗑”,嗑瓜子就有了文化内涵。
天津人称葵花子为“转莲”,因为天津人说话舌头硬,“葵”音后面发“花子”两个重音,舌头绕不过来,想到葵花向太阳的生长状态,就将葵花子称作“转莲”了。
瓜子只是消闲小食,一不能充饥,二没有多少营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但在明清时期,瓜子却是一宗大生意。史书记载,清中前期“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自然,这些从东北发运南方的葵花子绝不只是炒成瓜子嗑着吃的,葵花子是油料作物,用以榨油,比花生油还香。
瓜子的文化内涵,只在一个“嗑”上,无论什么瓜子,到了消费者手中,一“嗑”,就成了文化现象。
老年人每天要嗑些瓜子,可预防腭骨老化。如此,嗑瓜子和老年保健整合到一起了,嗑瓜子成了保健文化。一些家庭,除了老人嗑瓜子之外,其他人,在家里都不许嗑瓜子。此中也自有道理。
林希/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