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运城市“山药蛋派”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嬗变的脉络,其实就是运城市作家观念革新、思想进步、境界提升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继承与嬗变的历程,与作家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党的政策的变革、社会生活环境与价值观念的改变与革新是分不开的,也是作家进行观念革新、思想进步与境界提升的必经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崭新时代,党和人民政府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赵树理风格”的文学作品,向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农民兄弟宣传党关于农村变革的方针、路线、政策,让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甚至是刚刚参加扫盲班的农民读者及时了解、弄懂、弄通,更好地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家就是时代需要的党的政策宣传员,作品就是诠释政策的最好的形式和立竿见影的教育手段,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宣传载体和工具之一,而作家因此也就自觉成为图解政策的宣传员。时代的需要,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作家创作作品的宗旨与标准,写农民,让农民看,还要看得懂,这不同于旧时代知识分子所写的农民、农民看不到、看不懂的作品,也与赵树理的农民代言人的角度不同了。这一时期的作家则是以政策代言人的角度,关照表现农村和农民,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惯常的第三者的叙述角度。
进入思想解放文艺繁荣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首先是相对于阅读作品狭隘的老一代作家而言,第三代作家的阅读视野空前开阔,他们虽然早期也以“山药蛋派”作品为主要学习对象,但是在认识还没有固化的时候,遇到时代转型的新时期,他们的阅读范围更广泛,既有国内其他风格流派的作品,更有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再延伸到随着国门打开而引进的欧美等外国文学作品,导致他们的文学认识更趋丰富,艺术审美更趋多元,从而培育出与老一代作家不尽相同的文学自觉,不再满足于图解政策的单一主题,和单独追求创作可读性强的精彩故事本身,而是更加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当中的人性、情感与精神思想成长变化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塑造立体的人物,并留意追求作品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
作家王西兰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学自觉,才有了我的《耧铃叮当的季节》。”而且到了新时期,时代在进步,农村也在进步,昔日的农民读者也不满足于通俗的“山药蛋派”风格作品这一种精神食粮了。更何况,读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民,从而让农村题材的作品面对了更为众多的城乡读者群,成为这一时期引导人们关注农村变革与进步的重要作品之一,进而凝聚沉淀成了可以代表运城市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特色的总体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