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随笔] 读书随笔|风华落尽见真淳 ——读王锡义《侍母记》

530 0
发表于 2022-12-12 13:53: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读书随笔|风华落尽见真淳 ——读王锡义《侍母记》
/赵爱玲

1文人情怀 质朴率真

读书往往从了解作者开始,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初识王锡义先生,是在2009年,和文友们拜访来河津举办文学讲座的王西兰老师,当时王锡义先生也在场,他任职河津市的政协主席。印象中,那著名演员西兰老师唱了永济道情,王锡义先生唱了蒲剧片段,声情并茂,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眼前两位王主席一唱三叹,绘声绘色的清唱,改变了我对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他们率性真挚,听到开心之处,大家不约而同哈哈大笑。
笑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王锡义先生也热爱写作。仅仅通过报刊了解到他邀请文史专家周敬飞先生回乡撰写《人文河津》和《河津地域文化通览》两本书。王锡义先生和周敬飞先生一起顶烈日,冒酷暑,登龙门,上虎岗,入庙堂,探遗址,叩问河津历史源头,触摸河津精神脉络,追寻河津历史渊流,使两书得以顺利出版面世,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两本书的编著原则,坚持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的统一,既有纵向的观察,又有横向的论述,被誉为论述县域文化的代表作。我心怀敬意,这位祖籍万荣的河津**,早已经把自己的热爱融入河津,有使命担当,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
王锡义先生退休以后,专注于陪伴母亲、访亲问友、探寻名胜……特别是重拾年少时的爱好,读书写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对于从肩负重担谨言慎行的政界退休**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侍母记》这本书里所收集的文章,是作者在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一年间写成的,收录了36篇文章,17余万字,大致是按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没有刻意分成小辑,这体现了作者的勤勉、随性与自然。书籍以侍母时光为纵向主线,以此展开横向支线,描述了自己对父母恩情、宗族亲情、同学友情、文友才情、国事社情、底层悲情等见闻感受。作者将《侍母记》一文,置于全书的首篇,并以此作为书名,打下了感念母恩的乡愁悲情基调,有父母寿终之殇、有同学离世之痛,也有对为国牺牲的平凡英雄的抱憾痛惜。这本书写出了特定时代下,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具有厚重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

2母慈子孝 细心感念

作者用近乎实录的方式,描写了侍奉父亲、母亲安度晚年,床前行孝的点滴与平淡的生活细节。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烟火气息,构建了质朴的人间亲情。
夏天母亲爱住老家,作者抽空就回村陪伴母亲。恰逢周末,儿子也回来了,难得享受母子、父子团聚的天伦之乐。“我”搬了小板凳坐在母亲旁边,儿子回忆幼年和祖母生活的趣事。母子两个默默地听着,其乐融融的情景,这对于当下匆匆忙碌的大部分人而言,三代人夜晚相依相偎的温馨,其实很难得。
远嫁他乡的我,由于工作在教学一线,此刻写到这里,想起年逾古稀的父母,我不能陪伴左右,父母又不肯离开家乡,我在心里祈祷父母身体安康,等我退休。可能孝心感动了老天,女婿考上了我老家那里的编制,女儿一家三口就居住在距离姥爷姥姥不到10里的地方。此刻,我起身离开写字台,给女儿打了个电话,等这段疫情静默管理解封了,带上爱人和孩子去看望姥爷姥姥……打完电话,觉得心里宽慰了一些。
继续读《侍母记》第50页。天蒙蒙亮,86岁的母亲起来锻炼,早早地给“我”倒一杯温水晾着。给60多岁的“我”打鸡蛋,泡馍馍。吃饭时,母亲仍像小时候那样关照“我”,真是一种幸福。“我”忽然父爱泛滥,给儿子放毛巾,倒好洗脸水。而“我”只要回到村里,母亲也是这样给“我”做的。当儿子要回城时,“我”紧随其后,一遍遍叮嘱:“路上车开慢些!”
“我”坐在院子里用手机写东西,母亲拄着拐杖在廊下喊“我”:“也不穿个衫子,老是看手机!”
此情此景让人泪目。与其说我们在陪伴年迈的父母,不如说我们正在享受父母恩赐给我们的一天比一天少的珍贵稀有的爱。父母在,无论我们年龄有多大,我们还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有热饭可以食,有热炕头可以安放身心,有个家可以随时回来疗伤。
继续读《侍母记》第51页。母亲的扇子是父亲在世时买的,少说也有十多年了,母亲用花布给扇子镶了花边,扇子摇起来呼呼生风,凉爽舒服。扇子上有父亲的“墨宝”,母亲细心呵护扇子,体现了父母情深,同时母亲的节俭勤勉也跃然纸上。母亲理发等着孙女陪伴,不想麻烦“我”这个儿子。这让“我”惶愧,反省自己孝顺还需细心,孝顺细节很重要。母亲选择刚下雨去理发,是因为雨后巷子里没人,避免碰见熟人多说话。母亲喜静不愿给人添麻烦,包括对自己的儿子,而儿子感应到了,作为读者的心也痛了下。
古人有“啮指痛心”的心灵感应,说的是曾子(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母子间的心有灵犀,唯有爱可以领悟。
看似很平淡的细节就是生活。对于父母的孝顺就在这点滴之间,细致入微的心理体验之中,氤氲而成坚实笃定的情感。  

读书随笔|风华落尽见真淳 ——读王锡义《侍母记》

                                                                                                                               3社情国事 心怀悲悯

《侍母记》这本书还写了疫情期间的见闻感受。比如《我关注的武汉疫情》、 《疫情下的思考》等文章,记述了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相支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治国理政能力,也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李文亮医生因为预警疫情,被训诫,尽管如此他还是积极报名到防疫一线,不幸殉职。作者发出了“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呼喊,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孤勇者》歌词)。那些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尽职尽责的普通人,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作家的担当》一文,作者对方方的《武汉日记》谈了感受。方方从身边的小人物写起,写了底层百姓生存处境和生活方式,有生离死别的悲怆,有抗击疫情的艰辛。这些疫情故事,具有普世价值。真正的文学,其意义在于人民立场的普世观。当时,很多著名人士对方方日记三缄其口,独善其身。而作者理性指出世界需要真实的记录,作家需要有责任担当。
面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作者大胆指出,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独立思考,守住理性底线,需要不唯上的勇气,不唯书的自信,只唯实的坚守。一个为官者,全书没有一字官腔,能够始终从百姓立场出发,以民间理性的视角思考、书写,这对于长期从事政府工作的**而言,难能可贵,这是一个人一辈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最可贵品质。

                                                                                                                           4热爱生活 雅俗共赏

在《孤山摘杏散记》中,已是耳顺之年的作者和友人如一个个小孩儿兴致勃勃地辨认野草。在作者的笔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尊自强值得学习。当发现碱芽(羽子,小芦苇)就是《诗经》中的“蒹葭”,心中好兴奋,吟诵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脑海里涌现出儿时许多记忆,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儿时涑水河畔绵延百里的羽子(闻喜对芦苇的方言称谓),原来那就是《诗经》中的“蒹葭”!那时,每逢节假日,我和小伙伴们到芦苇地割草、捉泥鳅……后来,还以涑水河畔的芦苇为背景,写了一个反映校园暴力的中篇小说《芦笛声声》……这段记述勾起了我对故乡、对文学的美好回忆……
继续读《孤山摘杏散记》。同学们一路聊着当下的教育话题来到杏林,一颗颗胭脂杏宛若杏中的贵妃丽人,由“杏”想到谐音幸福的“幸”,大家开心地认为采杏就是采幸福。想着比喻,想入非非,想到《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央。”那么今天的“所谓伊人”莫不是也宛在杏林中?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野游啊!
如果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很难将山野风情与诗词歌赋联系在一起,当然还需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
读《上杜村庙会》,在去志勤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82岁的老者,很谦逊地笑着和志勤说话,临别时侧身,上身前倾,手伸向远方,示意“我”俩先走,简单的动作让“我”肃然起敬。拐弯的地方一户人家非常整洁,门口坐着一位89岁的老太太,一早上不停歇。“我”想起《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扫洒庭除,要内外整洁……”两位老人都是不识字的下苦人,谁又敢说他们没有“文化”。如此观察细致入微,对生活非得是有心人不可。
描写志勤的院子,作者用笔细致而且干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欣赏。“房前和菜地之间用半米高的短墙隔开,既去了芜杂,又添了景致,一看就知道主人是热爱生活的人。屋里的陈设也简单实用,地面是砖铺的,宜人,接地气;家具是老式的,入眼,也耐用。……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哪儿哪儿看着都感觉舒服。……活到这个年龄,该是什么都看明白的时候了。不再想吃山珍海味,觉着家常饭最香……不再把上衣扎进裤腰里,怎么舒服怎么来……”
《侍母记》这本书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不仅体现了院子的主人志勤热爱生活,更倾注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热爱从来都是赤子之爱,不需要华丽辞藻,不需要刻意遣词雕琢,“宜人,接地气;入眼,也耐用。”作者用十个字写尽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写到:学习自己欢笑,将细小的、美好的、完整的东西放在你们的周围。美满的事物给人希望。
王锡义先生倾情书写的这本《侍母记》,可谓风华落尽见真淳。他把细小的、美好的东西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给予我们希望和力量。

备注:
王西兰老师:前运城市文联主席
永济道情:山西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南中条山一带

王锡义,万荣县人,先后在乡镇、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2016年从河津政协退休。2019年开始写作,出版散文集《侍母记》。作品散见《山西老年》《河东文学》及各大网刊、公众号。
作者简介:赵爱玲,笔名艾凌。河津市实验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心若安详,天地自宽。文章首发安详心世界(ID:axxsj6)。
读书随笔|风华落尽见真淳 ——读王锡义《侍母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安详心世界”


avatar
185957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