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散文] 难忘当年北山拉炭_张伟新

391 0
发表于 2022-11-3 11:08: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当我收到政府免费供应的取暖煤后,心里倍感温暖,虽然现在天气还不十分寒冷,但似乎已看到在寒冷的冬天,家里炉火通红的情景,体会到屋内温暖如春的感觉,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之情。想从前看现在,心情激动,感慨万端,当年上北山拉炭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缺吃少穿,甚至连烧火做饭用的煤炭也是上顿不接下顿。为了维持生计,我们便结伴到离家100余里的北山拉炭。记得在一个北风凛冽、天寒地冻的日子,我借了辆小
平车,带上母亲特意为我蒸的玉米面馍(平时大多吃高粱、红薯、野菜等),和同伴数人踏上了去北山的征程。走进大山,映入眼帘的是崎岖坎坷,光滑陡峭的山路,路上满是拉煤的人群,肩挑、人背、车推,走一段路就能看见路旁车翻煤撒的情景,使人感到拉煤的危险和艰辛。

    经过一天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煤矿。面对堆积如山、乌黑发亮的煤炭,大家如获至宝,顿时忘却了征途的劳顿,急忙拿起铁锨,贪婪般地恨不得把整个山都装进车里。

    面对崎岖陡峭的山路,我们四个人合拉一辆车,大家猫腰弓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浑身气力。为了使坡度减缓,我们以“之”字形盘旋而上,如果道路陡峭光滑,凹凸不平,两边推车的人便用肩顶着车,用手拨动着车轮,才能爬上坡去。后边的人除了推车之外,手里还拿着一节小木墩,车若一停,便立即撑在车轮下,以防车往后退。刚开始,我们精力充沛,一股气能上半道坡,后来渐渐体疲力乏,两腿无力,几乎是一步一寸地往前挪。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实在疲惫时,就用木墩撑住车轮,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前行。

    上山路终于爬完了,我长长吁了口气,感到轻松了许多。其实,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下山时不但要使劲,更要操心,稍有闪失,轻则车翻煤撒,重则车毁人亡。那时小平车上都没有专制的刹车设备,所谓“刹车”,就是在车箱底部竖着绑根木棍(我们叫磨杆),下坡时把车辕架起,让磨杆死死地拖着地,以起到刹车作用。记得最险的路段叫青石峡,这里一面靠山,一面临沟,路是从半山腰劈出来的,既陡且直。路面坑坑洼洼,铮亮光滑的青石板又光又滑。仰望巍巍青山,高耸入云,俯视断壁深渊,头晕目眩,心里不禁感到阵阵发憷。当推着车走到半坡时,突然心里一慌,两腿发软,脚下一滑,车子立即向悬崖边冲去,我顿时脸色煞白,毛骨悚然。幸亏车后的人及时踩紧“磨杆”,刹住车子,不然早已冲下悬崖,车毁人亡了。

    拉煤的路上有个筛子崖,这里青山巍峨,一股股泉水像筛子撒水般从崖壁的石缝中喷洒而出,然后顺着岩石汩汩流向山涧。我们一到这里就停车小憩,大家忙着洗完手脸,把冻得坚硬的馍掰成两半,然后放在水里泡一泡,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最后用手掬着水一喝,算是一顿饱餐。

    回到家里,我浑身无力,酸痛难忍,顾不得洗刷换衣,吃饱饭一头倒在炕上就睡着了。母亲见我蓬头垢面,疲惫憔悴的神色和肩膀上勒出的红印印,既心痛又无奈,嘴里不时发出“唉唉”的叹气声。后来,我发现母亲烧火做饭时比以前更节省了,劳动之余经常到地里拾柴,只有在天阴下雨或是逢年过节时才肯用煤烧火煮饭。

河津  张伟新/文


    北山拉炭给我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只要想起当年北山拉炭的情景,浑身就产生了无穷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当年上北山拉炭的经历我却永远铭记。

avatar
179267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