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夏县裴唐宇和张建晓用葫芦讲运城故事

1042 0
发表于 2022-1-29 17:41: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距运城市夏县瑶峰镇周村村口不远有一个葫芦园,面积有30亩,里面住了两个“葫芦娃”,借助网络成功收获了上万个大葫芦,成为远近闻名的稀罕事。

    秋冬之交,正是葫芦成熟的季节。因为紧临道路,到处都是葫芦的葫芦园,成了过往行人驻足打量的“西洋景”。“我们是新时代的农民嘛,这一地的葫芦就是靠网络种出来的,不懂我们就问‘度娘’!”近日,葫芦园的主人裴唐宇开心地说。

    “不仅是种,以后的销路我们都准备靠网络了。”裴唐宇的合伙人张建晓信心满满。

    裴唐宇和张建晓是高中同学,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种葫芦之前,裴唐宇是北京一家公司的雕塑师,张建晓在云南做工程师。然而,已在外地娶妻生子的两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父母不愿到陌生城市生活,将老人留在老家又不放心。就在这时,一个葫芦的出现,加速了他们回乡的步伐。

    当时,裴唐宇还在北京,父亲带孩子从外边回来拿了一个20厘米长的葫芦,说是附近一家人种的,见孩子喜欢就送给孩子玩。

    裴唐宇没见过那么大的葫芦,随手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葫芦制品还挺多。随后,他专程到首都图书馆,在电脑中输入“葫芦”两字,馆中所有有关葫芦的书籍全部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把首都图书馆中有关葫芦的书籍读完后,裴唐宇基本下定了回乡发展葫芦产业的决心。随后,他又到山东、海南、天津等地进行市场考察。在此期间,同样准备回乡创业的张建晓主动要求加入。

    就这样,两人扔掉了雕塑师、工程师的工作,回到了村里,要做“种植”文化的“葫芦娃”。

    去年10月,30亩土地流转到位;今年10月,他们第一次拥有了满满一园的葫芦。

    一年来,两个从没种过葫芦的年轻人在网络的帮助下,从种植到管理,从去皮到储存,各种程序都亲历亲为了一遍。

    他们准备从旅游产品入手,通过葫芦雕刻、画画、范制等形式,丰富古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三晋文化产业增添一张新名片。

    “我们要做生产文化的‘新农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与时代接轨进行创新,让古老的葫芦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裴唐宇说。

    “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肯定能通过葫芦讲好运城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中国,提高运城的文化影响力!”裴唐宇和张建晓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黄河晨报》)
avatar
14826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