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运城头条 农业农村 查看内容

留住三晋“乡村文化记忆”

2016-3-14 06:50| 发布者: 社区1号| 查看: 121| 评论: 0

摘要: ■阅读提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以来,全省首批试点选取乡镇112个,第二批试点遴选318个乡镇,试点总数已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3“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省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 ...
    

■阅读提示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以来,全省首批试点选取乡镇112个,第二批试点遴选318个乡镇,试点总数已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3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省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重点工程、创新工程、系统工程、民生工程,该工程不仅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构筑精神家园,而且会潜移默化地、点点滴滴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年来,该工程的首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为第二批的试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3月初,记者随“全省文化局长会议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推进会”在全省多地进行了采访,看到“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已在我省呈现星星之火之势。

每一个老物什都承载一个故事


    3月3日下午,参观完襄垣县非遗体验馆和文化馆,记者随“全省文化局长会议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推进会”与会人员来到虒亭镇文化站大院参观时,又一次见到了忙碌的张岳公先生。
    去年5月28日,在临县举行的全省11个市、112个乡镇“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首批试点工作启动仪式上,张岳公畅谈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设想。他是襄垣县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学者,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之后的近一年时间,张岳公深入乡下田间地头,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在调查中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有一次,在走访中得知虒亭镇水库边有一个行宫庙遗址,他便多次去寻找。去年秋天,绕过水边众多的钓者,在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行宫庙坍塌的崖下,他发现了经雨水冲刷后露出的许多砖瓦石块,走近前用双手扒,从污泥之中找到两通残碑。当时地上雨水多,水边泥土松软。等到冬天上冻后,张岳公找人用拖拉机、三轮车、小吊车等把两通碑拉出来,用冰冷的水洗去碑上的泥沙,发现是两通乾隆、同治年间重修咽喉祠的石碑。
    咽喉祠是清代乐户们为祭祀职业保护神——咽喉神而建。这种古老的行业习俗在襄垣的沿袭传承,被两通石碑所记录,一度没入地下,如今重见天日,陈列于虒亭乡村文化记忆馆前,使一种文化的记忆得以延续。而这两通碑,只是这个文化大院内一个细微的小细节。还有那风雨剥蚀的石磨、石碾子、水井辘轳……每一个老物什,都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唤起了观者缥缈的乡村记忆。记忆馆门上的对联“寻古迹访民俗传承文脉 说农耕话桑麻记住乡愁”耐人寻味,馆内的展品琳琅满目,每一件古老的实物都承载着一个永久的记忆,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文化大院的剧场舞台上正演着襄垣秧歌,台下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观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手工记忆展示、雕塑传统老手艺展示、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记忆展示,说唱襄垣鼓书,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
    一点一滴,汇聚成记忆的海洋,诉说着乡村往事。襄垣县文化局局长孙波告诉记者,在这一年内,襄垣县、镇、村文化管理员以及文化志愿者们,深入乡村以及田野进行调查。我们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展示、记忆回放,而是将其嵌入城镇化乡土记忆生态,通过体验、记忆馆这个载体让民众更多地了解乡土文化,唤回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延续文化根脉。我们看到的应是充满活力、富有民族文化精神,又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体验和享受。

寻找结合点 确定辐射点


    长治市依托公共文化网站开设“非遗体验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专区,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参与体验导览、乡土记忆、资料搜录、知识链接、学术探讨等网络虚拟体验活动,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利用和乡村文化的互融共生。
    襄垣县开通“文化襄垣”微信公众号,以“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繁茂文明枝叶,守护精神家园”为主旨,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推介襄垣文化。去年开通以来,每天发送乡土文化微信,关注量与日俱增。并依托文化官网实施的“互联网 ”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公信度和权威性,吸引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开通至今,共编发乡土文化微信120余期,点击率突破30万人次。襄垣县县委书记张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中,该县初步形成了村、镇、县三级挖掘保护展示、利用新格局。厘清资源底数,开展文化普查,以点带面,以虒亭镇为试点,组织文化局和各个行政村文化管理员,以及志愿者深入每村每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入户普查、田野调查。仅虒亭镇30个行政村就收集各类文化资源4000余条。他们把乡村文化记忆与非遗保护和生命体验理念相结合,大胆尝试体验,在调查搜集整理了全县2200余项民间非遗资源、10大类近4000条信息、89本老剧本曲谱、817件实物等基础上,建成了我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带动了各乡镇、村寨乡村文化记忆展(厅)室的建设。体验馆无假日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达5万人次。目前,该县已有虒亭、下良、王村、善福、西营等乡镇建起了相当规模的乡村文化记忆展览馆。
    潞城市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和谐村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升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各乡镇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各村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确定条件好、文化资源多的村为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辐射点,如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了解信息同实地调查相结合,田野作业同实物调查相结合,知情人回忆同查阅资料相结合,访老人、访知情人、访名人,查实物、查资料、查户主。

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朔州市遵循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逐步实现每个乡镇都有系统完整、图文并茂的文化发展记录,并依托乡镇文化站等设施加以展示。每个县(区)都有全面生动、翔实准确的县域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同时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保障措施等长效机制。
    为开展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吕梁市方山县、柳林县、中阳县、临县等文化部门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以试点乡镇为起点,不断向周边辐射扩大,积极总结经验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
    平遥县副县长程志峰说,平遥从实际出发,顺应文化遗产密集区域城乡建设的迫切需要,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建设过程中,打造乡村、社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丰富城乡建设内涵。
    忻州市文化局局长徐茂斌说,忻州根据自身实际,总结梳理出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雄浑悲壮的边塞文化、启迪后人的红色旅游文化、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歌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文化为代表的忻州文化,并分类指导,寻求突破。

系我省的一项创新性文化工作


    汾阳市三泉镇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红色文化等角度全方位采录,目前三泉镇北榆苑五岳庙已修复完善元朝建筑,占地面积10亩;义丰北村明朝建筑相公庙正在修复庙宇和戏台,占地面积5亩;任家堡村正在恢复修缮清朝建筑古院落、古牌楼,占地面积2亩。
    临县三交镇通过问、闻、摄、录、计的方法,走访了500余名有文化素质的长者,拍摄了120余处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遗迹,整理了2万余字的文字记录,统计了1180余个各门类数据,收集陈列了200余件实物。从村落基本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实物、生产生活、庙会节日信仰、礼俗与游艺、图文信息、语言习俗等9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为了便于工作,留存了一村一拍的村域村貌展板,建立了调查台账与实物登记台账。
    省文化厅厅长张瑞鹏说,“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是我省一项创新性工作,文化部对这项工作非常关注和支持,希望我们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兄弟省市在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出一条好路子。该工程的实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性,让村民成为记忆的主动保护者。这次会议在襄垣县召开,既是一次总结部署会,又是一次重点工作推进会和经验交流会,还带有现场会的性质。在省、市推荐的基础上,这次遴选出318个乡镇作为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第二批试点,加上第一批的112个试点,试点总数占到全省乡镇总数的1/3,通过这些试点的实践不仅可以完善该项工作长效机制,走出保护利用我省乡村文化资源的新路子,而且也为圆满实现2020年“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乡镇全覆盖夯实基础,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载体,为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增添内容。

本报记者 史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