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远 3月6日,山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对境内外媒体开放,从记者们的提问中不难看出,山西能否抵住经济下行压力备受关注。 “一煤独大”总结了山西经济发展的辉煌过去,揭示了山西经济下行的现实原因,也涵盖了山西经济转型的方向所在。30多年来,山西一直无法挣脱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逐渐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丰富的煤炭资源现今不仅没有推动山西经济的腾飞,反而为经济增长套上枷锁,诚如李小鹏省长所说:“要素的配置是扭曲的,创新的能力是受到抑制的,自身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它(煤炭行业)自己下行,还带动了主导产业下行,带动了工业、总需求下行”。 事实如此自然无需回避,但是说起山西煤炭就一片嘘声未免有些知二五而未识于十。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煤炭本身并没有或好或坏的属性之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山西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所引发的负面效应集中爆发,积羽足以沉舟,何况煤矿在暴利行业混迹已久,屡屡雄霸榜首,如果得以为继,天理何在! 然而,危机往往也昭示着机遇,王儒林书记说:“煤炭可以说浑身都是宝” ,“煤炭表面看是很黑,实际是干净的、是绿色的,煤炭也是宝贵的,我们要全面对它进行开发利用,实际煤炭也是高尚的,燃烧了自己,温暖和照亮了别人”。既然错不在于山西有幸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在于有幸享有处置煤炭资源权利的人,那何愁山西经济振兴无望? “山西要下决心走出一条革命兴煤的新路子,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的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来看山西今天的煤炭问题。”王儒林书记这样说。三个“抓好”更是指出了山西就解决煤炭供给侧问题的工作重点所在,然而要落实三个“抓好”,关键在技术,在人才。 但凡革命,必有阻力,煤炭行业的革新,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要推陈出新,还要抓铁有痕,这要求革新者足够强大,除了经济下行、革新迫在眉睫的客观条件,一批有能力推动煤炭行业去产能化的技术、管理人才必不可少。 “山西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之日,也可以说,就是山西彻底改变形象之时。”儒林书记的话指出了煤炭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全新定位,也表明了山西高层对走通过革命兴煤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的必胜信念,这份坦诚恳切、掷地有声无疑是应对产能过剩、直面经济下行的应有态度。山西煤炭曾经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今后也定会作为一种清洁、高端的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