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行”成为与经济最密切的关联词,体现在果业销售上就是果品销售价格下跌、销路收窄。在苹果产销大县临猗,果农吴忠定的20亩苹果园所产的苹果销售价格不降反增,市场销售和种植效益呈现出加速和增长之势。 作为“寻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最美果园”活动评选出的“最美果园”之一,吴忠定的果园凸显出一种果业发展模式的后发优势,即科技创新在促进果业转型发展上的必要和内涵。改变传统观念向质量求效益今年50多岁的吴忠定是临猗县角杯乡上豆氏村村民,多年从事果树种植管理。 2015年,当很多果农感叹苹果市场低迷、价格疲软时,他家的苹果销售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亩均收入超过万元。为何吴忠定的苹果能够逆势而上,获得市场认可呢? 据了解,吴忠定栽植苹果树始于1984年。当时刚从高中毕业的他,一下子承包了村里的30亩集体果园,准备大干一番。在当时的苹果种植管理中,密植是一大法宝,“要想夺高产、密植要有胆”是许多果农坚信不疑的方法。 受此影响,吴忠定给自己的果园密度定为4×4或者3×4,树密、枝密、叶密,从而实现较高产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密植的果园凭借产量,产生了较好的经纪效益。但随着果树生长,到了1997年左右,当地密植果园郁闭现象日渐严重,导致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果实着色差,量质双降,吴忠定和其他果农一样出现了“卖果难”。 同时,果园郁闭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造成树体衰弱、果树寿命减少,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果园效益。困则思变。在这种情况下,爱动脑筋、善于钻研的吴忠定结合日本专家在红富士苹果管理中的经验,开始在自己的果园实施间伐技术,以解决果园密闭难题。通过间伐,他家的果园密度每亩从80多株降到30株以下;间伐后第二年,果树长势喜人,亩收入与间伐前持平;间伐后第三年,平均亩产控制在2500公斤,但苹果质量却大幅度提升,几乎全是直径在85毫米以上的特优苹果,使近20多年的老果园成功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提升了果园的综合效益。 尝到科技务果甜头的吴忠定一发不可收拾,又瞄准有机苹果生产这一方向,开始了更多的科技探索和应用。科技综合运用成就“最美果园”2016年4月,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果业产业发展协会举办的“寻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最美果园活动”揭晓,吴忠定的果园名列其中。专家评价他的果园“园貌好、树形整、配套优、效益高”。“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六大技术的综合运用功不可没。” 老吴激动地说。“好吃是检验苹果的唯一标准。”吴忠定这样总结他的苹果管理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吴忠定先后在果园管理中推广实施以水肥一体化灌溉、搭建防雹网和果园间伐、果实套袋、果园种草、无公害防治、授粉增产、铺设反光膜为主的“两大设施配套、六大技术集成”的先进管理技术,实现了果园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 2013年,吴忠定在有关部门帮助下,给果园配备了传感器感知技术,建立起基地远程监控系统——“果业通”平台。通过物联网信息监控平台,达到了专家远程指导、生产全程监控、果品订单销售的目的,实现苹果种植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去年咱两万公斤的苹果销售全部走的是定向网络销售,效益十分可观。今年截至目前,园里已有10棵苹果树被客户认领并定向订购。” 吴忠定介绍说,“果业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满足需求并创造需求,这都要依靠科技进步。”标准化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产业效益“双赢”“一园好不算好,百园好才算好。”为了更好地推广苹果标准化生产,吴忠定带头成立了忠定果业合作社,在自家的果园建起了高标准的苹果田间培训学校,向前来取经的社员亲手示范、传授技术。 经过几年的培训,他组建起一支百人科技服务团,每年深入农村举办科技讲座上百场次。近年来,吴忠定在自家果园先后举办千人以上的观摩现场会20余次,接待外地果农自发组织的百人观摩团200余次。 与此同时,他的足迹遍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诸多县市的数百个乡村,培训果农10万余人次,培养年轻技术骨干80多人,引领广大果农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等8个国家的水果专家曾来果园进行技术交流。 目前,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05户,拥有优质苹果生产基地6000亩,辐射6个乡镇50多个村庄。合作社严格实行企业化、标准化管理,2015年生产销售苹果1.5万吨,社员人均纯收入两万元,带动308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群众加入合作社前后的收入差距比例最高达36:1。 由于应用了各项优质果品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园的商品果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优质果率由35%提高到70%以上。合作社社员王社民说,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后,以前1公斤苹果卖两元钱左右,现在能卖八九元钱;以前浇地用1吨水,现在只用原先的两成水就足够了;以前果树寿命不足20年,现在则是大大延长。 据统计,忠定果业合作社现在有苹果20万亩,年产0.5亿公斤苹果,社员的苹果亩均收益达到1.5万元,年增收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