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运城头条 市直部门 查看内容

运城日报讯《给街头流浪汉一个家》

2016-10-23 11:12| 发布者: 小啊坏呀| 查看: 210| 评论: 0|原作者: 吴 帆

摘要: 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累了随街躺倒休息,饿了在垃圾桶里翻拣食物,这些人被称为街头流浪汉。前几年,在河津的大街小巷,时不时会见到这样的流浪汉,现在好像少了很多。他们不是流浪到别处了,而是被收容进河津市中医 ...

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累了随街躺倒休息,饿了在垃圾桶里翻拣食物,这些人被称为街头流浪汉。前几年,在河津的大街小巷,时不时会见到这样的流浪汉,现在好像少了很多。他们不是流浪到别处了,而是被收容进河津市中医院精神科,统一治疗,统一管理。在河津市中医院精神科负责人刘志勤眼中,这些流浪汉大多是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流浪者。以前,政府相关部门对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收治管理,没有制订具体的救助措施,这些流浪汉随处而居,既影响市容,又易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该市综治办、民政局、卫计局、人社局、残联、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河津市中医院精神科积极主动收容、救治他们。今年53岁的刘志勤,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主修精神病学,曾在山西省荣军精神病医院工作过5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2005年,他放弃回到河津中医院工作,并牵头成立了精神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硬是将一个单纯的精神科小门诊,发展成为拥有40多张床位的精神病分院,累计年住院人数达200人次,门诊达500人次。中医院精神科刚成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门诊,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可供住院的床位。患者来看病,只能简单诊断后再买点药回家治疗。“这样根本不行,有些重症患者需要经过24小时监护,才能知道病症具体发展到哪一步。”刘志勤对此很苦恼。再三思量后,他与院方商量,决定自己投资新建一个精神科分院。从寻房子到招人手,从买设备到寻病患,聘请专业的厨师,完善整个分院的基础设施,刘志勤前后投资了70万余元,建立起河津第一家设施相对完善的精神病治疗所,同时承担起该市精神病患的监控排查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监控精神病患者1600余人。为帮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刘志勤带领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挨着村子打听查访。只要有疑似精神障碍的患者,刘志勤都会上门检查,一旦确诊,就与其家人协商,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大多数人对精神病患者有歧视心理,有些家属好面子也不愿送患者治疗;还有好多家属没有认识到亲人的某些表现属于精神障碍行为。”刘志勤说。精神病患者治疗难,因病致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从2006年开始,刘志勤便积极寻求卫计、残联和民政部门的支持,争取上级经费,采用国内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的二代精神疾病药物,争取让病人免费服药。目前该市免费服药的患者已近800人。2015年,运城市被确定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新农合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补偿额度进行了调整。只要属于新农合服务范围,需要长期门诊服药治疗、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重症精神病患者,都可享受每年2160元的补偿,可按月报销;属于“五保”、“低保”的患者,可享受住院、药费全免;像流浪汉一类无法查清原籍的,由民政部门进行救助。这些优惠政策,为刘志勤开展救治、收治精神病患者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宽裕后,刘志勤将目光更多地投到街头流浪者身上。为更好地救助这些流浪者,刘志勤积极与民政部门沟通,主动承担起收容救治工作并及时备案。一接到市民报告,刘志勤就与民政工作人员和公安人员前去查看,尽可能对其进行收容。流浪者无人监管,浑身上下经常脏兮兮的,刘志勤对此毫不嫌弃,主动为流浪精神病人洗澡、换衣、诊断、治疗。等这些流浪者神志清楚,能够明确说出住址后,他便和民政局、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一同将他们送回家。近年来,已有16名流浪者经过治疗,被安全送还原籍。刘志勤说,精神病患者中的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出了问题,又未得到及时救治救助而发病。这些病人经过治疗好转后,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拥有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才会真正康复。下一步,刘志勤打算继续排查精神病患者,救助流浪者;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建立小型农场,开展技能培训,让精神病患者能有一技之长,逐渐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天虹创惠网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