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运城头条 文化头条 查看内容

运城日报讯《“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建设活力释放》

2016-9-22 09:06| 发布者: 社区1号| 查看: 141| 评论: 0|原作者: 张俊瑛|来自: 运城日报

摘要: “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批有比较优势、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纷纷涌现;新兴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保持较快增长,对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

“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批有比较优势、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纷纷涌现;新兴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保持较快增长,对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类文化企业有21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余人,总产值40亿多元,占到GDP的4.1%,名列全省三甲。

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新建了县级图书馆6个、文化馆11个、乡镇文化站136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21个、农村文化活动室3189个、农家书屋3189个,文化活动器材和图书全部配备到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特别是2014年,市委、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800万元用于市群艺馆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后的市群艺馆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功能最全、服务活动最好的群众文化乐园。市县两级投入400万余元完成了全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备购置,各县(市、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服务作用,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赞誉。

全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十二五”时期,我市每年拿出近500万元作为文化事业专项经费,用于举办各类群众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每年组织群文风采大展赛,让群众当主角,演群众喜与乐,让群众真正得到文化享受。举办反腐倡廉群众书画大赛、少儿春节晚会、元宵节猜灯谜、农民工歌手大赛等活动,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进农村的“六进”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启动“戏曲惠民·欢乐百姓”送戏下乡工程,财政拿出600万多元专门用于戏曲惠民演出,真正实现剧团演出、政府埋单、群众受益的工作目标,每年送戏下乡近3000场,每年受益观众近百万人;创造性地举办了以“政府积极关心、演员表达热心、企业奉献爱心、广大群众开心”为主题的“四心剧场·天天有戏”文化惠民活动,每年不少于200场,真正做到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聚民。

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十二五”时期,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的蒲剧《山村母亲》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奖,芮城县的蒲剧《生命》、蒲剧《母亲的呼唤》分获文化部“文化奖”、山西省第十三届“杏花奖”,闻喜县鼓乐剧《马拉鼓车》荣获山西省“群星奖”金奖。蒲剧《祝你幸福》荣获文化部“文华奖”等多项大奖。蒲剧“小梅花”新添5朵,总数达到28朵,夺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全省仅有的两个“梅花奖”,景雪变荣膺“二度梅”。绛州鼓乐《鼓韵龙腾》荣登央视龙年春晚,万荣花鼓《老来乐》两次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稷山高台花鼓赴香港连续演出70余场,场场爆满。全市有4人获得赵树理文学奖,名列全省第一。在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获奖作品总体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荣获优秀组织奖。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二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龙头带动、品牌拉动、企业联动、整体推动”发展战略,培养了一批在全市文化产业中具有典型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企业。夏县宇达青铜器、绛州澄泥砚、新绛云雕、芮城桃木剑、永济惠畅老粗布、河津吕氏琉璃、闻喜“本命年”、闻喜花馍、盐湖区千年晋绣、稷山螺钿漆器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强。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文化产业特色村10个和民间美术工艺大师26名。关圣绒绣《关公作战前夕》获得杭州工艺美术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唯一金奖,河津琉璃《雪域高原》琉璃画获铜奖;稷山螺钿漆器《鬼谷子下山》获得国际工艺美术行业“艾琳奖”;绛州澄泥砚三度入选“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四度蝉联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高荣誉“国之宝”称号;绛县核桃工艺品《仿古圆桌》获得山西省民间工艺金奖。

天虹创惠网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