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河东泥条陶艺 南下广州学习技艺 烧陶十年 李晓鹏开始第三次创业  李晓鹏在清理素烧完的陶器。 记者 吴海涛 摄 两次创业 南下广州提升技艺
李晓鹏,永济市开张镇高淮村人,2011年,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烧陶技术,与4名大学同学共同投资5万多元,在家乡建起了陶窑,开始烧陶创业。 这是他第二次创业,第一次是在上大学期间,“当时我们几个同学对制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决定试着烧陶创业。”李晓鹏说。于是,他和同学到附近的旅游古镇看市场,并与一陶艺专卖店达成了供货意向,但第一次创业梦因自身技术和专业知识不足而夭折了。“做事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要有充分准备,技术水平和执行力等都必须积累和历练。”这是李晓鹏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悟出的道理。 随后,李晓鹏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寻找贵州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复琢磨,不断练习。假期里,他又在家里建起了一个土窑,练习烧陶技术。四年学成,他和同窗知己克服重重困难,继承河东地区古老的民间烧陶技艺,摸索出了练泥、拉坯、烧制、上釉等十多道烧陶工序,烧制的红陶、灰陶、釉陶等十多个品种的陶器销往周边地区。他们的创业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然而,原本起步的事业却戛然而止,2014年10月,李晓鹏突然南下广州,烧窑也停止了下来。 谈到这次失败,李晓鹏说,一方面是技术上遇到了瓶颈,对市场的开拓性缺少科学研发。同时在管理上的困难,造成了无法扩大生产。
悟道岭南 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
“初到广州,才发现作为现代陶瓷的领军地区,先进性是全方位的。”李晓鹏说。比如泥条技术,这一起源于河东地区的古老技艺,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在广州进步迅速。 “简直是如鱼得水,这里集中了全国先进的陶瓷技艺,在这里我得到了大幅提升。”李晓鹏说,对于烧陶的工艺,对比先前的实践,他开始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炉温、用土、上釉等环节。这让他眼界大开,从陶瓷制作上升到研究,从景德镇到四川的技艺,从西安博物馆到国家博物馆的精品陶瓷样本,他不断揣摩、研究与学习。 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的管理,在广州学习期间,让李晓鹏受益匪浅。 “比如工具的管理这一细节,几乎是井井有条,只要技师一张口要什么,一两分钟内专业的工具就到了手边,这样生产效率提高得更快。比如,在陶瓷制作和培训上,先进的企业管理,让技师们创作、教学相互促进,这让之前我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他举例道。 “其实,技术到了一定水平后,比的是创意。而创意的来源,一方是技艺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要以市场为准,要研判,更要有反馈,才能创作出符合市场的精品。”李晓鹏说。
再建陶窑 不折不挠第三次创业
2016年年前,李晓鹏回到永济。在一番筹备后,过完年后他和同学周泰山,东挪西凑了几万元,在离家不远的千户营村建起了陶窑。 打井、拉电、建窑,一条生产线逐渐成形,李晓鹏的第三次创业也已是箭在弦上。 对于这次创业,他信心十足。“将来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这十年间,首先是爱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自己,学习了化学、中国美术史等,可以说失败中也学到了许多实践中必需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坐在课堂中学不到的,这样的困难也是之前想不到的,只有实践,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的爱好成为现实。” 计划上流水线,计划招学徒,计划搞培训,要把在广州学来的,好好实践一番。在他心中甚至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恢复、传承、创新古河东盘泥条技艺。对于这个曾经的大学生创业者,烧窑十年,下一步要走的路很多。 “可以说无怨无悔,现在大学生创业是个非常时髦的话题,但是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李晓鹏说,路在脚下,你不走,咋知道能不能走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