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宏甲重磅新书《走向乡村振兴》他们这么说,想买?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4/1615737275783776_793.jpg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4/161573727578433_884.jpg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4/1615737275786841_392.jpg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4/1615737275787864_970.jpg
来源:华景时代
重磅新书推荐——《走向乡村振兴》
作者:王宏甲
定价:68元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编辑推荐
1 、一部来自八年脱贫攻坚一线的乡村调研报告,重点记述在脱贫攻坚中衔接乡村振兴。
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走向乡村振兴》重点记述了若干特困地区和先进市、县、乡、村在脱贫攻坚中衔接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作者四年来跑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00多个自然村寨,这是一部“用脚写出来的”乡村调研报告。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实践经验,在书中融会贯通。书中“经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实践体现出来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从“试验区”走向“示范区”,五级书记抓脱贫促乡村振兴,竭诚贯彻新发展理念。
贵州毕节是我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那里的贫困程度之深,曾令人震撼。总书记多次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称毕节试验区是“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要求毕节“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贵州省及毕节市全力贯彻,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实践中诞生:“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等等,均形成可资借鉴、可供学习的经验,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3、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引领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
总书记曾说:“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本书重点记述了毕节和烟台两地党组织引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实践。毕节和烟台,一个在西部,一个在东部,两地实践证明,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致富之路,在贫困地区可推行,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推行。
“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解决“一户农民的单打独斗问题”;“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解决“一个村的单打独斗问题”;县委统领县乡村三级联办合作社,县委书记由此被推到“一线总指挥”岗位。
4、一部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之作。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都是当今学习党史的重要内容。
本书以大历史观看近代以来的乡村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乡村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伟大成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天,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仍然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书中讲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中,英勇奋斗,克难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当今学习党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党百年华诞的献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反映现实、观照现实的长篇报告文学,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八年决战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
本书作者采访记述之深入令读者身临其境,书写之真实直逼心灵,而不是撞击眼睛。笔墨述及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穷村或富村,以及湘西十八洞村……全书在关注全国脱贫攻坚大战场的同时,着重追踪采访了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市和发达地区的山东省烟台市,通过东西部两地党组织领导群众走合作化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实践,令人信服地写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
毕节是全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的地方。那里的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曾令人震撼。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2021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毕节慰问干部群众,并殷切嘱托“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毕节试验区为我国脱贫攻坚探出了新路子:先后探索出“精准识别四看法”“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易地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成功经验,成为总书记赞扬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贵州省五级书记抓脱贫促乡村振兴,竭诚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党员干部有可借鉴、可学习的重要意义。毕节全市推行的“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等“四个留下”机制,被认为上承大局,下接民意,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切实可行的重大示范意义。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南平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著有《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世界需要良知》《让自己诞生》等作品。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4/1615737295188276_933.jpg
淘宝口令:
8 ha:/嘻up3DcAycDsg微走向乡村振兴 王宏甲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1年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历程中国梦大历史观百年大变局党建读物党政书籍正版8 ha:/嘻up3DcAycDsg微走向乡村振兴 王宏甲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1年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历程中国梦大历史观百年大变局党建读物党政书籍正版
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兴隆村第一书记 宋江
《走向乡村振兴》在我的内心引发了强烈共鸣。乡村振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将继续结合驻村帮扶职责和兴隆村实际,认真落实返贫监测预警帮扶机制,按照“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推进兴隆村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开好局、起好步。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185653983_691.webp 金沙县岚头镇岚丰村驻村工作组组长 谢兴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看了《走向乡村振兴》一书,深受鼓舞、倍感振奋。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将努力发挥好青年扶贫干部的拼劲,带领社区干部、群众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324982751_709.webp 黔西县协和镇和谐社区驻村第一书记 唐雪娇
看了《走向乡村振兴》一书,书中不管是村党支部书记还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经历,我都感同身受。2018年12月起,在驻村过程中,我除了为村民发展出谋划策宣传政策,还办了语言培训班,免费教授农村孩子普通话,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知识的光芒。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390791972_260.webp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党支部书记 吴胜
学习了《走向乡村振兴》一书,我将结合自身实际,勇担当、抓落实、强创新,履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社区将因地制宜谋划优势产业,利用区位优势盘活可利用商铺,办好党支部领办创办的惠民超市;推进群众创业工作,鼓励有能力的搬迁群众通过创业吸纳带动更多搬迁人口就业;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引领模式,建设好便民服务中心,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459596476_9.webp 威宁自治县东风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 孔令伟
书中特别记述了我们毕节决战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历程,感触颇深。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下一步,将大力支持群众因地制宜做好产业选择,大力发展短平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大力扶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发展家庭农场,培育和引进一批蔬菜种植经营主体;切实做大做强经营主体,引领全镇农业朝着产业链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农旅结合、城旅结合之路,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小城镇。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504855270_39.webp 纳雍县农民讲师协会会长 吴儒文
作为一名农民讲师,要将《走向乡村振兴》这本书读深读透,一定要做到熟悉这本书的内容和内涵,把这本书的内容和内涵向全县人民宣传,让老百姓理解乡村振兴要实施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最终落实到生活富裕。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548449317_236.webp 金海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彭玉祥
《走向乡村振兴》既记录乡村物质基础的改善,也反映群众精神层面的转变,既观照历史,也前瞻未来,既是脱贫攻坚的磅礴壮歌,也是乡村振兴的催征战鼓,是当前反映中华大地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的顶尖力作。作为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一名基层指战员、一线战斗员,书中记录的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记述的很多事就发生在我们的战场上。在金海湖这个战场上,我们经历过同壕战友牺牲的巨大悲痛,感受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的无比高兴,更体验到战争胜利的无尽喜悦。阅读之时,那些曾经那样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经历,又一幕幕闪现眼前,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https://oss.thch813.com/pic/20210315/161573859028096_12.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