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絮语:从星河到文明的深情回望_散文_杨洪惠
星夜低垂,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墨色长卷,万点银星自天穹深处渐次苏醒。没有月亮争辉的夜晚,银河反而愈发清晰奔涌,仿佛九天之上有神明执壶,将淬炼了亿万年的光之河流慷慨倾泻。我独立中庭,任夜露沾衣,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身在红尘还是浮于星海。这光,这影,这亘古的静谧,让人莫名生出跪拜的冲动——对浩瀚宇宙,也对文明长河中那些擎火而行的先人。河西的织女星亮得令人心颤。那不是单纯的明亮,而是一种糅合了神性与悲悯的辉光,仿佛凝聚了人间所有望穿秋水的眼眸。恍惚可见她素手翻飞,以流云为纬,以霞光为经,在无边无际的时空里织就璀璨的云锦。每一针每一线,都缠绕着无法具象的思念与期盼。她织的是天衣,又何尝不是凡人对美满姻缘的寄托?那穿梭往复的银梭,分明在诉说:唯有以勤劳为引,才能织出命运最美的图样。
隔岸的牛郎星,光芒较之稍敛,却更显沉毅。他肩挑一双稚子化作的星辰,像尘世里每一个负重前行的父亲丈夫,脊梁被生活压弯却从未折断。他的光不刺目,却能在最深的夜里为人指引方向——那是诚信与责任淬炼出的光芒。宽宽天河,隔开的是形骸,却隔不开彼此守望的信念。于是这清冷的光辉成了人间最温暖的慰藉:你看,连星辰都在坚守,凡人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至诚能感天动地?
每年七夕,喜鹊奋翅架桥的刹那,整个宇宙都在为之动容。那岂止是神祇的相会?分明是天地对人间真情的盛大加冕。祖母摇着蒲扇在葡萄架下呢喃,说能听到情话絮语;少女们郑重地摆上瓜果对月穿针,乞求织女赐予巧手慧心。这个节日早已超脱传说,成为民族血液里流淌的仪式感——它让我们在柴米油盐之余,依然保有对坚贞爱情的敬畏,对匠心巧艺的追求,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它温柔地告诉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心诚且勤,终能抵达自己的星河彼岸。
视线北移,北斗七星正履行着亘古的使命。天枢至摇光,七道寒光结成凛冽的银勺,勺柄在苍穹之上缓缓划出时光的轨迹。夏日它倾泻清凉,秋夜它指点丰饶,冬日它映照冰雪,春朝它唤醒生机。凝视这亘古不变的星阵,神魂仿佛瞬间穿越千年。
我看见伏羲氏披兽皮、跣双足,独立于苍茫旷野。彼时大地无声,唯有星河轰鸣着流淌。他仰首观天,目光如炬,洞穿混沌:斗转星移非无序,阴阳消长自有章。于是俯察大地,以树枝划沙,将天穹星图摹刻于黄土之上——第一笔,定子午,辨南北,让人族不再于林莽中惶惑迷失;第二笔,分四季,划八节,教先民知播穰穰嘉谷,收岁岁丰登;第三笔,衍八卦,通鬼神,把龙腾虎踞、龟伏凤翔的天地灵韵化作护佑苍生的图腾。
这仰观俯察之间,文明的火种轰然点燃。星空的秩序映照人间,演为礼乐制度;天象的循环启示民生,化作历法农谚。从此春分祭日,秋分拜月,冬至馄饨夏至面,每一个节庆都是人与天地的一场对谈。门楣上张贴的祥瑞纹样,孩童口耳相传的星辰谣谚,乃至帝王祭天的圜丘,百姓院里的日晷,何尝不是伏羲智慧的余响?这不是一人之功,是整个族群在星空下的顿悟,是华夏先民对宇宙法则最虔诚的摹写与最伟大的致敬。
而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补天止涝的壮举,同样闪耀着星光的智慧。她以五色石补苍天,稳定星辰运行的轨则;断鳌足立四极,奠定大地承载的根基。是她让飘忽的万象有了凭依,让脆弱的生命获得存续的秩序。伏羲画卦推演天道,女娲炼石稳固乾坤——这一动一静,一创一补,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壮阔的序章。他们开辟的不是神话,而是让后代子孙永续安居的现实;他们引导的不是虚妄的神迹,而是让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生存智慧。
今夜,我有幸承袭这浩瀚的星空,也有幸承袭这璀璨的文明。竹椅微凉,清风拂过院中桂树,已有早开的金粟暗送幽香。我望织女牛郎,再看北斗伏羲,忽然彻悟:这漫天星辰哪里只是冰冷的天体?它们是高悬的明镜,照见人心的赤诚;是永续的灯盏,照亮文明的长路;更是一部无字的天书,记载着祖先的智慧与期许。
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导世人心存善念、守信重诺、勤勉不辍。那银河再宽,喜鹊终能填平;人生再难,真情与汗水终能开辟桃源。而伏羲女娲的伟业,则启示后人:文明源于观察,源于思考,源于将星空的法则落于厚土的实践。要抬头望天,也要低头行路;要敬畏天道,更要自强不息。
于是这凝望,不再是简单的赏星,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伏羲凝视过的星辰依旧辉耀,女娲补过的苍穹依旧护佑苍生。而我们的使命,便是将这星火接过、传下:为孩子讲述星辰背后的传奇,让他在功利世间仍真情不泯;为友人指点北斗指引的方向,让他在迷途困顿中不忘来路与归程;将先人的智慧践行于日用常行,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星汉无声流转,文明生生不息。每一颗星都是一个字,连成天地写给人间的长诗;每一个传说都是一盏灯,照亮华夏儿女的心魂。这光,照过伏羲女娲开创的鸿蒙,照过秦皇汉武驰骋的江山,照过李白杜甫挥洒的翰墨,也照着我今夜无眠的庭院,并将永远照耀下去,直至地老天荒。
今夜无眠,幸甚至哉。唯愿星辉永驻,文明长存。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br><br><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50912/wx68c392fdd118b.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