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名曰发烛,又曰粹儿,易名火寸,公元950年前已有火柴
在某些南方方言中,“火柴”被称作“洋火”。虽然近代用的火柴是从外国传来的,可在古书中却早有了关于火柴的记载。元末明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不难看出,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北宋《清异录》中描述:“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说的是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这也说明了原始的火柴,应该是在《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就已经发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而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
图/AI生成。<br><br><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50818/wx68a28e1cee4db.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