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吕柟在河东
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可谓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千百年来,千百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通过金榜挂名,获得更大报国机会。整个明朝,共出现过90位状元。虽无山西人,但其中不乏与山西尤其是河东结下浓厚情缘者。状元大儒吕柟就曾在蒲解地区留下闪光的足迹,为河东大地注入了磅礴的精英元素。
吕柟(同“楠”),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区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其为“泾野先生”。高陵居泾渭两河交汇处,为成语“泾渭分明”诞生地。吕柟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自幼聪慧过人,笃志好学,正德三年(1508年)获戊辰科廷试状元,大魁天下,初授翰林院修撰。
建功解州
吕柟生活在多事之秋的明中期,当朝统治者大都昏庸腐败。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45岁的吕柟因“议大礼”事件,直言进谏,触怒龙颜,被降级至解州判官。又因不久州守林元叙病逝,暂缺无替,他遂代摄州事。这是他一生仅有的一次地方主政生涯。吕公的到来,是解州人民之福。
作为一位有情怀的杰出人士,吕柟主政解州期间,减丁役,劝农桑,开渠以兴水利,筑堤以护盐池,抚恤鳏寡孤独,披星戴月,悉察民间疾苦,宵衣旰食,为民祈福谋利,展现了一位不负苍生、兼济天下的父母官形象。
解州士人极重科举,汲汲于功名,把攻读儒经视为登科的唯一路径。吕柟寻思“士人当以济世救民为己任”,遂于崇宁宫讲学,教诲士子。解州士人纷纷投奔吕柟门下,其他州县的学子也不远千里而来。由于求学者暴增,崇宁宫不能容,遂创建“解梁书院”,以安置莘莘学子。
吕柟推行“吕氏乡约”(由蓝田大儒吕大钧等人制定)及“文公家礼”(文公指北宋介休籍名臣文彦博),以德化民,孝廉节义,雄表乡间。经历三年,解州大地“士民各安其业,有古新民之遗风焉”(吕柟墓志铭)。
解州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木匠名叫张提,听了吕柟的课后,感受很深,立即回家把多年前偷拿邻居的一根木头还给主人。吕柟得知后,高兴赋诗道“岂有征夫能过化,雄山村里似尧时”,意思就是通过学习,人人都可被教化,成为尧舜时代的人。他访求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后裔,为夏县司马光建造祠堂,编订关羽文集《云长集》,整修蒲州首阳山夷齐二贤墓,嘉靖四年修《解州志》四卷。
解州三年很快过去,朝廷对他的考核语为“兴学而人才丕变,劝俗而礼仪大行”,称其为“王佐之材”。由于得到朝廷认可,他先后升为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常寺卿、北京国子监祭酒,终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
再说当年临行时,解州士民舍不得他走,千余人失声恸哭,送他到黄河岸边。“先生既渡河,犹闻哭声琅琅”(《泾野吕亚卿传》),感慨至极,乃口占一绝:“试听黄河东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吕柟调走后,解州绅庶感德不忘,立碑纪实,立祠慰思。
“穆如春风,泽如良玉,介如磐石。”光绪《解州志·艺文卷》收有明平阳同知许檖所作解州《吕公祠记》,详述先生功绩,并如是评价他。有史必有斯人。翻阅民国九年《解县志》,可看到吕柟小传。
解州西南郊中条山峪内有仙洞,“解州古八景”之首的“仙洞桃花”,指的就是这里。峪口郊斜村的李冰家庙内,尚存嘉靖四年(1525年)镌有泾野五言诗《桃花洞》的诗碣一方,以及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桃花洞三官香亭记》碑刻一方。后者有“泾野吕子以翰林判解”等人题咏仙洞的记载。前后二碑相互印证,情节连贯,见证行踪,弥足珍贵。2023年,运城市作协副主席卢运锋对碑文精心研读,抽丝剥茧,连缀成文。
无巧不成书。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大渠街道的河东书院旧址内,立有一通高陵吕柟所撰并书的“河东书院记碑”。书院由时任巡盐御史安阳张士隆于正德九年(1514年)创办。
进士出身的张士隆(字仲修),早年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与吕柟、马理等切磋研讨,成为挚友。河东书院建好后,吕柟应邀作此记,共1085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书院建造过程,包括书院先门、书斋、藏书楼等建筑概况,以及藏书楼后石榴园、荼蘼园等园林风光。第二部分,解读建筑与园林的文化深意。作者希望学子们在此优美环境中,每日都能够认真读书,修炼诚、仁、智、义等德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该碑文并非吕柟解州任上所作,是其谪判解梁前十年所为,地点虽有巧合,也是一种缘分。
在宁九年,吕柟继续他的“治学、劝学、讲学”理想,虽无实权,却名声大噪,赢得“一代硕儒”“海内硕士”“当代师表”等称号。吕柟为人正直廉洁,敢于直言进谏,为官30余年,官至三品,但至死却“家无长物,室无媵妾”,只有图书。由是,他去世时,高陵人为之罢市三日,解州及四方学者闻之,也纷纷“设位行心丧”(心丧为古时弟子为师守丧的礼仪),“如君父于没”,甚至连世宗皇帝也为他辍朝一天,并赐祭葬,诏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简”。光禄寺卿三原马理撰墓志铭。同治二年(1863年)从祀文庙先儒。由于吕柟曾以河东薛瑄为宗,是享有盛誉的理学家,故有评论曰:“在关中,可继张横渠(张载)者,泾野一人。”
钟爱蒲州
明时运城归平阳府所辖,分为蒲州、绛州和解州。蒲州辖临晋、猗氏、荣河、万泉、河津等县。吕柟与蒲州的情谊见于三处四记六诗中。三处分别是王官谷、临晋县和蒲州城。
嘉靖三年秋,吕柟到解州方一月余,抽暇偕弟子游览近在咫尺的临晋县五贤乡王官谷(今属永济市虞乡镇)。按运城学者王振川的说法,这是吕公河东诸胜之首游,而且是三天两晚的深度游。此行后他写下著名的《游王官谷记》。文中描述,谷内四山盘结,壁立如人院落,是唐人司空图隐居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俱佳。他们过三诏亭,拜表圣像,读休休记,问了了庵,登天柱峰,趋挂鹤台,观秦王砚,望双人石,临贻溪畔,宿白云洞。
好友做伴,吟诗作赋,远离庙堂,寄情山水,登高而赋,临水而歌,繁盛的山水自然也让山水涌进了他的诗篇。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吕公情不自禁,现场赋诗五首,《王官谷》《聚仙堂》《观天柱峰》《聚仙堂夜饮》《同初内滨程条山联句》,俱见于民国《临晋县志》。诗不能尽,溢而为文。他在游记中,写瀑布,“声如雷鸣,貌若雪舞”;写百二盘古道,“路如蚯蚓,柏桧交错”;写天柱峰“四瞻云日俱无影,止有一峰高接天”,可谓字字珠玑。
这次游历令吕公念念不忘,以至于10年后,即嘉靖十三年(1534年)又故地重游。这次是先生要回陕西高陵,迎继母来南京而奉之,路过解州。他先赴解梁书院考察诸生,后再进王官谷。绝美风景仍令其“此心已与兹上约,日过东岩不肯归”。
此前不久,临晋知县在谷内创办了王官书院,邀吕柟为表圣祠题匾并作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建王官书院记》中,吕公对临晋焦尹(焦子琳,山东滋阳举人,时任临晋知县)创建书院的做法大加赞赏,称书院为“赓续表圣遗风、培养四方俊秀”的重要阵地,赞其开办书院是功在千秋之“良举”。
上述两篇状元记文,前后相承,文道合一,为虞乡增辉,为邑民喜爱,已入临晋虞乡两志,堪作地方教材。
在解期间,嘉靖四年,吕公还为蒲州临晋县撰《重修儒学记》。文中赞扬知县丁守中为培桃育李、重建学宫所做的贡献,嘱咐学子牢记做君子的“三患”“五耻”,提到“诸士子不见张玄素乎?唐太宗治洛阳宫,乃上书谏止,魏徵叹其有回天之力;不见司空图乎?拜谏议大夫,以不从僭逆高卧王官时,盗贼不入其谷。兹二子者,皆邑人也。其学术事业,可与日月争光”,旨在勉励学子以本县两贤为楷模,做肝胆正直、品德高尚之君子。
张玄素,唐初虞乡县人,贞观时敢于直言进谏的诤臣,今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为其故里。司空图,字表圣,晚唐诗人,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归隐王官谷。明时两人均属临晋县,故曰“本邑”。如今,《重修儒学记》被制作成版面,悬挂在临晋县衙景区的展室墙壁上。
吕公在临殁前一年,即嘉靖二十年(1541年),还应约为蒲州写下《开闸记》一文。是年,蒲州知州赵统开河闸,引水周流城池,构成护城河,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被吕公赞为“盛举”。“峨嵋原上望中条,万里烟花日已高。回首不堪久怅望,别离尽是凤凰毛。”记文连同吕公这首《普救寺留别诸友》,后都被收入清版《永济县志》。
2024年11月22日,凛冬时节,趁着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之机,笔者专程绕道熟悉又陌生的高陵区,寻觅心心念念的名宦印迹。抵达时刻,已是黄昏。急匆匆登上昭慧广场上的梯形雕塑台,果然看到台基上的高陵名人浮雕,大贤吕柟赫然在列。随后在当地朋友指引下,我们终于在县城东北隅的老屈庄,找到了吕柟墓标识和省级文保碑。只遗憾墓园已被毁,原有神道石人、石马移至高陵博物馆。墓前大道有个响亮的名字——“泾野路”。
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志于圣学,恒念一生。吕柟不仅是高陵人民的骄傲,更是河东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一代硕儒吕柟主政解州,虽仅三年,结缘跨度却是30年,为巍峨中条、浩瀚盐湖留下为政佳话和丰富诗篇,是不朽遗产和精神财富。
傅晋宏/文
图1:当年吕柟游览过的王官谷天柱峰雄姿
图2:作者2024年11月22日在西安高陵区老屈庄夜拍的吕柟墓文保碑
图3:吕柟画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