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龙峪:解锁华胥文化遗址的神秘密码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处神秘而古老的地方——青龙峪,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起源的关键密码,与我们的人文始祖华胥氏紧密相连。这片位于永济市虞乡镇东南中条山深处的区域,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华胥峰:历史的巍峨见证
华胥峰,海拔1512多米,犹如一位巨人屹立在青龙峪深处,距谷口八公里。翻开清代《虞乡县志.山川卷》,便能找到关于它的记载:“石锥山,一名华胥峰(见乔元亮陈真人洞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天柱峰东石鹿峪(旧内有石鹿,因名),林峦峭壁,川原奥衍,一峰锐出,岑锐插天......”。当地村民因其是华胥氏生活的地方,亲切地称它为“华居”或者“华聚” ;又因为它是周边最高的山头,在方言里,它被叫做“华咀”。
青龙峪:华人的起源圣地
青龙峪山高水长,草木茂盛,植被丰富,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生活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华胥哺育了伏羲和女娲,开启了华夏民族的传奇篇章。
伏羲,这位伟大的先祖,尝百草制九针,成为中草药始祖;他观七星画河图,明确四方,形成中华五灵四象文化;还分阴阳画八卦,奠定了中华文明最基础的内涵。女娲同样功勋卓著,她抟土造人,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炼石补天,使阴阳二历更符合农耕时节,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长久传承奠定基础;制定婚娶礼乐,推动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提升了中华人类的生存质量 。
千百年来,沟内留存着大量他们生活居住的遗址和动人传说。后人为纪念他们,修建了众多庙宇、洞府和寺院。比如,在骆驼弯有纪念伏羲的伏子祠;金蝉滴水的北面山崖呈现一个老人的石像,被称作盘古之像;蛤蟆背东侧悬崖的卧龙岩上,建有华胥生养伏羲女娲的兴圣洞,万历五年改建成玉皇阁;玉皇阁对面的山形好像一个人遥望东边的山洞,被后人称作雷公像;蛤蟆背两侧悬崖下有栩栩如生的三皇五帝造像,西边是泥塑彩塑,东边是铁质铸造;庙凹西咀峰巅有女娲娘娘庙,也被称为华人始母庙;华胥峰顶有规模宏大的石砌祭天台和三座大殿,分别祭奠华胥、伏羲和女娲;东南柴火沟莲花峰交汇处有龙山寺、三眼洞和丢岫洞;去往芮城山巅还有纷云寺。
青龙峪因华胥而繁荣,数千年来,人们纷至沓来,修庙祭奠,居洞修道。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迹:以纪念华胥、伏羲、女娲为主的玉皇洞、三眼洞;以陈真人、乔元亮为主的道家洞天文化洞府,如涿鹿洞、陈真人洞;以祭祀天地为主的华胥峰祭天台、莲花峰中轴丢岫洞等;以研究华人始祖、传承中华文化为主的龙山寺、纷云寺。
据《世本》记载:“昔少典娶于有驕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伏羲生少典,少典生黄帝、炎帝,黄帝、炎帝是伏羲的孙子,华胥的曾孙。这几位伟人对华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共同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民族,因此华胥被尊称为华人始祖,我们则被称为炎黄子孙。青龙峪可谓人杰地灵,是华夏民族常盛不衰的风水宝地。青龙峪向东是石鹿峪,传说是炎帝黄帝与蚩尤的古战场,山下石卫村也因为护卫着黄帝的领地而称谓。
华胥峰上的历史遗迹
华胥峰位于青龙峪中部西侧,是周围群峰中最高的山峰。峰上地势平坦,杂草丛生,东窄西宽,占地一亩有余。东侧石墙南北长16.4米,西侧石墙南北长21米,石墙东西长33米。东、西、南三面有从山坡石砌的平台,高达2 - 3米,整个石砌平台面积约550平方米。按照《山海经》的说法,这里的石砌遗址是古人的祭天台,平台上多处石墙墙基遗存,应为华神庙遗址。
曾经,华胥峰上有三座大殿,是古人为祭奠华胥和其儿女伏羲女娲而建造的。正殿坐南向北祭奠华胥,东西两殿分别祭祀伏羲和女娲。可惜大殿在七十年代被毁,如今三座大殿遗址尚在。华神殿地处峰顶南侧,现有一排三座殿宇遗址,殿南北7.4米,宽分别为13米、5.2米、9米,墙厚0.5米。
在大殿南坡距华胥峰顶一百米处,发现了直径1.8米、厚25 - 30厘米的圆形石质碾盘,中间有一5厘米左右的石孔,应是古人类生活工具。从南坡崎岖盘旋而下,在两坡交汇之沟的一块倾斜石板上,发现了人工凿成的双孔,大小与碾盘石孔相同。石板宽两米有余,长6米余,依山坡势向下倾斜40°坡度,双孔相距60公分,且石孔垂直于水平面,而非石面。石板下方是一道断崖,双孔用途至今成谜。当地老人传言华胥峰上有栓船桩,但因山高路险,知晓其具体位置的人甚少,推测可能是拴船桩锚定石孔。在山南坡大石板的边上草丛中,还发现了一个被打磨光的尖形石器,呈犁铧状,材质为当地磨砂石,手可以握住砍砸东西,纵向有裂纹,可能是砍斫东西所致,其用途仍有待研究。
据村民王转窝、段成对描述,华胥峰原有一口1800余斤的铁钟,钟周边雕刻有八卦图形。文革“破四旧”时,庙宇被芮城人拆毁,庙内的椽、檩被拿走,铁钟被当地人砸破,由18名年轻小伙才把钟的碎片挑下山,大殿的瓦片被二峪口村民挑下山盖了房子,华胥峰上的几块石碑也在运动中被推下山崖,不见踪影。不过,山下东、西、北的十几处楼台亭阁遗址仍在,足以证明华神殿曾经规模宏大、香火旺盛。邓解放老师有关华胥峰的文章中记述,皇帝曾三次来到华胥峰朝拜华神,足见古人对华胥的崇敬之情。
石钟洞与涿鹿洞:历史与传说交织
石钟洞在华胥峰东崖下向上200多米处,史书记载为“陈真人洞”,当地人称为三郎洞,位于青龙峪七公里处,是于乡八景之一“石钟晓鸣”的所在地。走近山脚,便能听见水流哗哗。进入洞口,靠右有一道石垒的矮墙,是过去为陈真人、乔元亮等修仙成神的道家人士建的庙。据当地老人讲,庙内有石雕真人像,像前伏有一只石鹿,《芮城县志》有石湖村人陈子山羽化成仙的记载。洞底呈慢上坡,能听见流水声,洞顶有潮湿的钟乳石,洞口宽10米左右,高约8米,长25 - 30米左右,属白云石岩洞,往里向上变窄,洞顶水流如雨。《虞乡县志》记载:“真人洞悬石钟,鸡鸣昧旦,应候自鸣,踈星将落,海曙初升,铿然一声,唤醒多少梦梦”。如今石钟虽已消失,但石洞犹在,洞内宽敞宏大,暗流自洞顶飞泻而下,常年经久不息,陕华州处士陈道周也曾在此修行,并在谷口建立书屋。
涿鹿洞位于华胥峰西南半山腰,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三年不能取胜,黄帝屯兵于此洞,后遇风后才战胜蚩尤,此后此洞成为后人修道成仙的场所。
莲花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莲花峰位于青龙峪南段向东方向,距峪低主路一千余米,是一个环形封闭山峪。这里环形拱卫着九座山峰,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间突出的一道山梁犹如莲花之蕊,故而被称作莲花峰。莲花峰被中间突出山梁分为两个环形山沟,皆为封闭状,两峪之水相会于中间山梁之底的丟岫洞前,是天然的风水宝地。穴眼之前建有三眼洞,青石劵洞,上古神话图腾刻于门劵。
三眼洞、龙山寺、纷云寺:神秘的历史遗迹
位于青龙峪东峪前部的“三眼桥”,三孔相连,中间有小洞相通。北面窑口条石上雕刻有人首蛇神飞天图像,专家研究表明,此图应是辅佐东方木神的句芒;南面洞口东面刻有牡丹花丛中坐着一人,头顶花枝覆盖整个圆形洞石,分别有大小不同九朵莲花,西面下面刻有上古神兽犹如狮子,上面又刻着如牛独角神兽呈卧姿。这些图案均可在《山海经》中找到答案,但古人为何在荒野大山深处修建如此工程,其用途至今仍是个谜。
走进拱形石洞,石洞用条石箍砌而成,每个石洞长6米,宽2.8米,高2.2米,面积16.8平方米。建造石洞的青石条就地取材,尺寸大小长短不一,最长1.54米,短者0.8米,厚0.43米,宽约0.3米,青石重量在578 - 1083.6斤,修建这样的石洞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石洞南面镌刻着石牛和翻云花,因牛为土,土克水,可断定这个洞有排水利水的功能,后来是否改作住人用途则无法确定。
石洞中一块方形石碑上写着:“大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龙山寺十方院子正至书,山西平阳府河津县清涧里张家庄和尚道拙乔访道中条山丢岫洞(xiu,),诗曰:十二出家又还俗,左肩担柴身受累,远近悟出里外风,里外磨陀风磨陀。冬夏风吹春花开,红白烂桃里外香,江心河里出海非,自来风光照满怀。” 三眼桥石碑记载河津张家庄和尚道拙在丢岫洞中修行,由此推测龙山寺和丢岫洞应在附近。岁月流转,也许三眼洞的对面就是龙山寺,三眼桥南面山崖下的石洞也许就是丢岫洞。
在三眼洞东边离石洞不远处,还有一块缺损了一小块的石碑,字迹清晰,碑文大致可读,内容是有个道人云游蒲解,在丢岫洞修行,化缘于临晋、芮城,铸造金像、钟磬、鼓等,盖起薄水三间。从石碑记载推算,丟岫洞在纷云寺东,即莲花峰中梁山脚的洞,正对三眼洞,纷云寺则在丟岫洞西面山上。当地百姓称西面山梁是翻越横岭去往山南的必经之路,山顶有大量寺庙遗址,丟岫洞西面的山谷传说有个红毛女饭店,兴盛了几百年,外地学者也有所耳闻。碑石记载的龙山寺应该在三眼洞北,不过因山洪暴发已被冲毁不存。
丟岫洞:神秘的祭地传说
丟岫洞位于莲花峰中间突出山梁的底部,面对三眼洞,相距50多米,两边分别是环形封闭的山谷,两谷山水交汇于洞前。山洞宽十米高8米多,呈锥形向下。传说上古时人们以玉为贵,祭天敬地多用玉石,此洞曾经是黑龙之泉,水流旺盛,是人们祭地的地方,人们将最好的玉石投掷到洞里以表虔诚,后来随着地质变化,泉水逐渐变小直至干涸。
玉皇阁卧龙岩及雷公洞:始祖的孕育之地
从蛤蟆背仰望东边的山崖,两峰相交处形成一个天然石缝,石缝下便是石洞,山崖突兀前倾形成大片的避风遮雨地,前面有一片狭长的平台,约有一亩左右,这里曾被华胥选做宿营之地。上面悬崖峭壁,下面是壁立千仞的山崖,南面和北侧进入这片领地各有一米宽的石板路,头顶巉岩嶙峋,脚下万丈深渊。在古代人与动物共处的时代,除了自然威胁,动物的侵扰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华胥选择的这个地方,晚上用山石堵死南北两个狭窄路口,便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任何动物都难以进入。每当夜幕降临,动物聚在两边关口嘶叫侵扰,人们就用木棒石块敲击制造声响恐吓它们。由于经常捕猎动物,人们用动物皮毛取暖,敲打刚晾干的皮毛所发出的声响更响亮、更具震慑力,于是最初的“鼓”便由此产生。
白天,人们搬开防御的石块,向南沿着向下倾斜的石板路500多米可走到溪水边饮水;向北绕过悬崖向上可到达山洞上面的山坡,直达庙洼西咀和北咀。站在山巅,脚下是广袤的向阳山坡,土地肥沃,植被丰富,果木满山,是采食野果的好地方。
因为华胥在这里孕育了伏羲和女娲,他们二人对华胥族的繁衍贡献巨大,是三皇五帝的直系先祖。后人为纪念华胥一脉的伟大,在华胥孕育伏羲女娲的山洞大兴土木,将山洞下的山岩称为卧龙岩,山洞称为兴圣洞,以表达深深的尊敬。几千年来,每年三月三这里香火不断,不同时期都对山洞进行修葺装饰。明代大历五年,附近村社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将石洞用砖包覆,形成山门、前、中、正三殿。镶嵌在砖墙的《兴建玉皇洞碑》记载:"石卫、董村等各村……在于中条水谷(即水峪)兴圣洞卧龙岩……创修玉皇宝洞一座",可见原来的兴圣洞就是创修后的玉皇阁。洞内塑有六臂送子娘娘像,身背搭帘,内有六个儿女,洞后石台上满是泥捏的小人,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千百年来,这里香火旺盛,每年三月三热闹非凡,善男信女们前来求子拔花,十分灵验。
华胥和伏羲女娲生活的山洞,从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历经兴圣洞、卧龙岩,最后随着朝代文化的发展被尊封为玉皇洞、玉皇阁。在民间,玉皇大帝是大神,华胥、伏羲、女娲受此尊崇当之无愧。《永济历史文化辞典》中对玉皇洞的记述为:“《石鹿峪玉皇洞》位于虞乡镇陶家窑村,石鹿峪玉皇洞东西长20米,南北宽3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据碑记载,原庙创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山而建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现山门、前殿存石墙残垣。中殿为砖砌窑洞,洞宽1.65米,通进深2.2米,高2.5米。正殿为天然石洞,砖砌洞门,前侧石壁青砖包砌,通宽5米,高4.5米,进深10米。原洞门上方砖雕有二十四方飞禽走兽及缠枝花卉图案。现洞门坍塌,砖雕散落地面,门侧另存创建碑刻一通。” 从这些记载中,能感受到当时玉皇洞的规模,也能体会到人们对华胥的崇敬。
绕过玉皇洞向南东北角,在北崖和东崖相交的狭缝中有一个六壁雷公像,座北向南,面目狰狞,形象十分凶恶,史称"雷公祠"。如今玉皇阁残垣断壁,瓦砾遍地,石碑倾倒,急需保护。由于玉皇阁是纪念女娲娘娘的,香火旺盛,后人又在庙凹西嘴建有娘娘庙,青砖劵顶,石头砌墙,面南而居,这里远眺视野开阔,山地树木葱绿,百草漫坡,传说是华胥采食百草、野果的地方。东南是齐头崖,西南是华胥峰,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崖庵:文化传承的见证
从玉皇阁俯瞰山下两侧的天然岩穴,两边山岩突出,根部凹进数米,中间是进山的道路。青龙峪是中华兴盛之地,崖庵是通往华胥峰花神殿和玉皇阁朝拜的必经之地,古人在此塑有三皇五帝塑像,象征着中华文化三皇五帝从这里起源。东面为铁铸,西面为泥塑,八九十年代开山取石时遭到破坏,目前西面尚有遗址和残破塑像,南低北高,长80余米,是古人为祭奠三皇帝而塑造的七尊神像。
始母庙和始母峰:神圣的象征
人们在玉皇阁上面的庙洼西咀又盖了一座华胥娘娘庙,又称始母庙。伏羲女娲出生在玉皇洞卧龙岩,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女娲抟土造人,延续了人类,被尊称为送子娘娘,是人类的始祖母,是至高无上的大神。神灵居高山,庙洼西嘴高耸入云,按照人们的意愿,女娲娘娘应居于此,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始母庙。
始母庙依整个山头而建,周边垒砌石墙,朝南有照碑、山墙。站在庙内远望,左手是莲花峰,右手是华胥峰,前面是广袤的山坡,是华胥和她的子民们采食野果赖以生存的地方。东北是晶莹的硝池滩和盐池,是黄帝、炎帝、蚩尤争战盐池的坂泉、涿鹿;西北是闪亮的五姓湖,曾经的雷泽,是华胥履大人足而有娠的地方。站在这里,山峦叠嶂,旷野无边,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山下骆驼湾向上望去,可以看见始母峰,峰形如始母侧卧,双乳高耸,丰满鼓圆,项下有吊坠装饰,形若牡丹含苞待放,双乳分别是庙洼西咀和北咀,此峰近几年被华胥文化爱好者发现并注明为始母峰。
总得来说青龙峪是一条中华人类发源的山峪,峪内的遗址以及周边百姓的传说更加证明青龙峪在中华人类发源过程中的重要。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分类主题 : 文明探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