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惠:王官的水打磨
我的家乡在永济市虞乡镇清华村,古称故市镇,曾经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村西向南有通往楼上、半道和王官峪的道路,唐朝著名诗人司空图曾长期隐居于王官谷,游览王官山水,写诗著书,写下了闻名遐迩的《诗品二十四则》。王官山峪里分为东峪、西峪,东峪瀑布珠帘素练悬,西峪瀑布喷雪挂前川,这两个瀑布的水常年流淌,在谷口汇聚成贻溪,水流浇灌着山下八个村庄数万亩土地,曾经的这里犹如富饶的江南,是物宝天华的米粮川。山清水秀,水木清华,叫清华是实际情景的反映。
时至今日在我脑海里经常萦绕的事就是那里的高山,那里的清水,还有沿山沟流淌溪水上的水打磨。
《虞乡县志》记载:“水硙院,在王官谷,宋时有寺,今不可考,谷中有数机硙。”硙,就是石磨,利用两块磨盘转动,将谷物磨碎成面粉。没有水流的地方用石磨磨面是用人力推动或用牲口拉磨。
水打磨,就是家乡先贤们利用水的动力,转动石磨来磨面或榨油。宋朝虞乡县令俞充,写有《王官谷十咏--机硙》:“谁凿浑沌死,智者争出力。悠悠蚁在磨,双轮转何极。机心连机械,随流还不息。莫笑抱瓮翁,终日亦饱食。”说明在宋朝时期,王官谷就修建了水硙,加工粮食。
以前沿着去王官的路上,两边是高耸的杨树、榆树或者柳树,路边是潺潺的流水区,沿山一带到处是果树、杏树、柿子树,空气新鲜,有山有水,像是世外桃源一般。沿着水在半道村南有两个水打磨,一个是供村民磨面,一个是供村民榨油,进入王官村口也有一个水打磨。
小的时候我经常停留在楼上村的姨妈家,跟着表姐去水打磨那里洗衣服。有一次我在玩水的时候不小心把鞋冲走了,表姐让管水打磨的伯伯到磨坊的下面把鞋给我找见。我们跟着伯伯下到磨坊的下面。只见一个两米直径的大水轮,正面有50-60公分宽,是一个一个相连的斗型,布满了整个轮面,伯伯说那都是用柏木做的,柏木耐水结实。中间是一个轴心,诺大的轴心上向外有木质支撑的辐条。
水打磨利用自然地势的落差,让高处的水冲打在木质水轮上面,迫使水轮转动,在水轮同轴边上加一个带有拨齿的轮,这个轮同样是辐射状,全是柏木打造,轴芯,辐条,外面的圈边,都用铁条箍起来,在外轮上用熟铁每隔十公分装一个铁柱头,有十几公分长,是4-5工分粗的铁牙子,直接贯穿于轮毂边上,也就是齿轮的拨齿牙,这个拨齿轮和一个垂直的拨齿轮配合运动,把水轮的上下运动改变成左右运动,平行的轮的轴心有一根很长的轴一尺通向上面的磨台。
磨坊完全建在传动轮的上面,地板是用木板蓬起来的。入水口设计成可以上下移动的木水槽,在上面绑一根绳子,如果需要磨面那么放下绳子,水槽的水正好冲打在水轮上,水轮就开始运动,就能磨面了。如果不需要磨面,就将绳子提起,那么水就直接越过水轮,流到水渠里面,继续奔流。
有几次跟着姨妈去磨面,姨妈先用簸箕将粮食倒到磨盘上,把水槽绳子放下,那个磨就转起来了,中间小山包一样的粮食慢慢的塌陷,变成一个深洞,这是时候姨妈熟练地用手把粮食往中间拢一拢,或者用簸箕再加一点进去。两个磨缝隙间那白面不停地洒落到碾盘里面,不断地增多。姨妈用小簸箕收一些倒在罗子里,放到二尺多高的长方形的面斗上面的罗子架上来回的筛动,面斗里就不断飘落一层一层的白面,白白的细细的真美。筛不过去的先倒到一边蒲篮里面,等第一遍都磨过去了,再倒到磨盘上继续磨,直到剩下少量的麦麸。每当过年的时候姨妈总是把一遍两遍的白面另外收起来,到时候要蒸花馍、油起、包子、馄饨,这些馍馍都是为了出门走亲戚用。剩下的黑面含麦麸比较多,蒸出的馍比较黑,口感不好,但是麦麸里含有大量的营养素,所以过去的人吃的不好身体却很好。
那时的水打磨为老百姓磨面榨油都是免费的,百姓都非常自觉的使用,没有为争不到跟前吵闹的想象,也许是人少的缘故吧。后来有了电有了磨面机,社会发展了科学先进了,慢慢地把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水打磨忘记了,淡忘了,直到最后废弃。
上世纪七十年代儿时的家乡记忆距今已经过去四十多年,虽然斗转星移了数不清的日月,但家乡的山水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常常幻想如果能保留下来那也是一个文化遗产,那也是一个非常美丽吧的景点。而今十分可惜,只能在梦中回忆体验儿时故乡的美景,故乡的水打磨。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分类主题 : 乡村笔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