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惠:虞乡,清华主打菜粉皮鸡的传说
晚唐时期蒲州府虞乡县古寺镇也就是现在的永济市虞乡镇清华村,是一个热闹纷繁的重镇。因为古寺镇的中间就是一条西通古都长安东达并州幽燕的官商古道。向南从王官峪翻过中条山就是古芮国之地,沿着古芮国向东可以通过茅津渡直达东京洛阳,向西可以到达蒲津渡通向西京长安,交通非常发达,很多商人都来到在这里,使得古市镇商贾云集人才济济。在古寺镇的商人之中有一位叫杨怀德的商人,本是蒲州府人士,看着古寺镇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南依中条山,沿山一带村庄较多,山上有黄芩、丹参、防风,黄芪,连翘,五味子等几十样中草药,村民多以采药为主,做药材生意十分有利。另外古寺镇是官道,周围相隔三二里就有一个村庄,人流量大,适宜做百货日杂方面的生意,所以举家从蒲州迁到古寺镇,在街面上置办了八间门面房,用于经营日用百货,药材等生意。
杨怀德因为饱读诗书,知书达理,经营有方,常常施惠于民,十分得人喜爱。他做起生意来不是只在店里死等,很多有时候把日用百货送到沿山一带的樊公洞、寇家窑、陶家窑、二峪口、洗马、楼上、半道、王官峪、吴闫、南窑等村庄,然后收些草药回去一去二得。
由于他生意灵活,人缘好,广交朋友,深得古寺镇一带人民的喜爱,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一提起古寺镇杨怀德掌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就有隐居在王官峪的诗人司空图和他关系甚好,他每次来王官峪进行百货售卖收购药材时,都是交代好管家和伙计后,必须去司空图的王官书院或者休休亭坐坐,两个人把酒言欢,评述时政,抒发感情,尤其是对大唐无数诗歌名家诗歌的品评、探讨尤为深刻,两人常常谈的十分投机,每每谈到午后或傍晚忘记吃饭。
司空图(837~908)本是运城盐官司空舆之子,从小生于蒲州府,接受大唐无数文人墨客的文化熏陶,饱读诗书,从小立志为大唐有所作为。他是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
司空图所在的时代是大唐走向没落的时代,黄巢起义,朱全中叛乱,可谓生不逢时,空有一番才能,不能保国,只有隐居王管谷,以酒浇愁,以诗言志。由于所处的时代是大唐王朝飘摇欲坠的时代,所以司空图从青年时的豪情奔放变得中年忧心忡忡孤僻寡言,只有蒲州府的几个知己和古寺镇的杨掌柜来了才能露出笑容,敞开心扉。
司空图一心为国,身在王官,心在大唐的长安,经常关心长安和蒲州府的动向。虽然表面看着冷落内心却又一团烈火。
杨掌柜虽然是个商人,对国家大事也是关心。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区别的是杨掌柜能够跳出叹国忧民的范畴,灵活处世,这与他生活在闹市,接触的人多也有关系。杨掌柜经常把生意场上的见闻传递给司空图,这也是两个人关系甚好的原因之一。
杨掌柜对司空大人的忧心忡忡十分担心,尤其是司空大人由于经常饮食无常,思虑过度脾胃失调,有经常遇到生冷食物胃疼或者打嗝的毛病。杨掌柜为此询问了在古寺镇开药铺的朋友张经纶先生,经常给司空大人捎点砂仁,胡椒等用来暖胃,或开水冲服或饭食添加。在用砂仁、胡椒的调理下,司马大人的脾胃慢慢好了起来。
那时的司空图表面冷落是因为现实的残酷,内心还是热烈,很多时候还是时时考虑到老百姓的疾苦。曾经为了避免山下十几个村庄的用水灌溉而斗殴之事创立了分水法,使得王官峪的山水十分有秩序的灌溉着山下的农田,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司空图在王官创建有王官书院和休休亭,王官书院是为了培养当地的孩子学习而建,休休亭是他和朋友经常研究国事,著书立说的地方。
书院边上有一刘家老汉,世代为民,家中上辈人无一人为秀才,更没有为官的。他经常为司马大人家送点柴草,干点体力活,两家关系不错。
由于常常看到长安、蒲州府达官贵人前来拜访,尤其是从长安京城来过三次浩浩荡荡的宣召人马,让司空大人出去做官,每次都是旌节飘飘,刘老汉一生都没有见过,算是开了眼界。平常来的贵人不是警卫护送就是侍从紧跟,很是威风。每次抬着的美酒佳肴十分诱人,让刘老汉十分羡慕。多次想让司空图帮忙为孩子谋个事干,不敢高攀能够当官,起码跳出农门,当个吃干事饭的人。
司空图思来想去,他家5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从小都没有读过书,老大老二年长已经错过上学年龄,加上家里需要依然务农。老三14岁正是出去学做生意的年龄,他盘算着把刘老汉三儿送到杨掌柜那里见见世面,一方面学学认字,另一方面学学做人做生意,毕竟比种地强。
司空图把这个想法告诉刘老汉,刘老汉十分高兴,高兴的是家里少一个人吃饭。虽然老三去熬相公,将来学成了还是会有出息的。毕竟家里还有老四老五还要吃饭。五个男孩吃饭就是大事,少一个吃饭的就少一个负担。
熬相公就是把十三四岁的娃交给那些做生意的人,让孩子跟着掌柜学习为人处世,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生意。同时掌柜负责孩子的一切费用,就像是现在的监护人一样。
按照惯例第二天杨掌柜要来王官,司空图要把杨掌柜带到他家看看,顺便说说老三的事。司空图并没有提前给杨掌柜打过招呼,只是想借机而为。
刘老汉听到这个消息又喜又忧,喜的是老三能出去了有前途了,忧的是杨掌柜来到家里如何招待啊,家里种的红白萝卜茄子辣椒倒是有,总不能只吃萝卜青菜吧,情急之下把家里那只老母鸡杀了,有只鸡总算有个像样的荤菜。于是趁天黑把鸡杀了,在锅里煮好,待到明天直接加热上席便是。
第二天杨掌柜如期而至,刘老汉欣喜若狂,几次出门到大街上远远的偷偷看着杨掌柜,看着杨掌柜安排伙计售卖或者用百姓采的草药兑换日用品。由于这次来伙计带少了,人手不够,杨掌柜一时脱不开身,直到半晌午多才忙完。看着杨掌柜拍拍身上的土朝王官书院走来这才放下心,心跳更是加快了。
到了书院司空图不在,杨掌柜直奔休休亭,他知道司大人不是在书院就是在休休亭。果然在休休亭见到了司空大人。原来司空大人已有几个朋友到了。两人见面一阵寒暄,司空大人问杨掌柜为什么来迟了,杨掌柜说,近来生意甚好,人马欠少,今天分三路人马分别到吴闫,洗马和王官,由于人手少就帮了一会忙,来迟了。随手替上捎来的砂仁,胡椒,花椒面各几小包,司马大人让家人收拾起来。
杨掌柜入座喝了一口清茶,聊了一会社会话题,司空图话机一转说你生意兴隆人手欠缺给你介绍个相公娃如何?杨掌柜不假思索说行啊,只要大人介绍必定应允。司马大人接着说,我给你领个地方去看看,杨掌柜说好啊,于是司马大人带领大家朝刘老汉家里来了。
刘老汉看到杨掌柜进了书院又去了休休亭,知道司马大人不久就会来家里,已经把几个小菜上了桌,那只鸡还在锅里热着,一会加点花椒面调料就可以上桌了。这时一看没有花椒面了,急的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司马大人领着杨掌柜和几个朋友来了,刘老汉可没想到一下来了四五个人,心里更乱了。本来搞几个家常个小菜招呼司马大人和杨掌柜,一下来了几个虽然小小农舍蓬荜生辉,但只有一只鸡这下如何如何能够应付得了。
情急之中又想到还没有借到花椒面调料,偷偷问司马大人你家有花椒面吗?司马大人说杨掌柜刚捎来几包,我让伙计回家取一包过来就是。
进了家里司马大人说让大家感受一下农家特有原始风味饭菜,几人坐定,司马大人把来意说明,把老三叫上来问问话。老三进来也不见生,伯伯叔叔叫个不停,杨掌柜看着孩子机灵聪明,双手一拍说就是你了,今天便可以随我去古寺镇铺子。刘老汉心花怒放不知如何是好。
司马大人的家人很快取来调料,趁此机会刘老汉掀开锅,迅速加入调料和盐,用勺子搅了搅,忽然他发现锅里的鸡怎么少了一只腿!心想肯定是老四老五偷着吃了,但此时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可怎么办?外面是是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这里却是一只一只腿的鸡,这要是端上去岂不笑死了人。
无数历史证明人总是会在急中生智,刘老汉心想一不做二不休,何不把鸡扯成鸡丝,把骨头剔除来个一锅烩。本来是清蒸鸡变成鸡丝汤了。
时间不等人,他三下五除二把鸡骨剔除了,一看又太少,如何办?环视破烂的厨房口袋里还有几片红薯粉皮。顾不了那么多了,刘老汉迅速取来粉皮,三下五除二捏碎放到锅里,又加了点水,大火烧开,盛了一盆端了上去。
刘老汉说:不知各位大人光临寒舍,家里没有啥好吃的,只有这只鸡了,聊表心意聊表心意!
司马大人说:老刘不必麻烦,今天来虽然是为了三公子的事,更重要的是多年的老邻居了我也没能多来看看你,老是你去给我送柴送草,帮忙干活,应该表示歉意的是我啊。以后我还是多来你家看看,多体谅体谅民情。
又环顾四周看看大家说:老刘既然端上来了我们就尝尝吧。
于是每人盛一小碗,一番谦让后送到嘴边,每个人都感觉到有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苦中带香香中带苦。
司空大人一偿感觉这是多么熟悉的味道,他知道这就是放了砂仁,但是比起单单喝用开水冲的砂仁好喝多了。他敏捷的想道肯定是伙计把花椒面取成砂仁面了。径直跑到厨房一看果然是。
其他几个朋友包括杨掌柜尝了一口面面相觑,从没有吃过这样味道的鸡,更不知道这是什么做法,放的啥调料,怎么和药一样从没有见过。但是喝下去都感觉口味不错。
司空大人问大家:有什么感觉?大家都说从未吃过。
司空大人叫来老刘问道:老刘,你这是什么菜啊?
老刘红着脸不好意思的说:这…这…叫粉皮鸡…粉皮鸡!
老刘心想露丑了,汗流了出来。
司马大人说:来,你尝尝。
刘老汉用另一只碗盛了点一尝果然味道独特,怎么不是花椒味呢?
正在迟疑只听司马大人说:我来给大家说吧,这个是我那个伙计把砂仁当花椒面拿来了的结果,更要怪杨掌柜带的花椒,砂仁,胡椒都是一个包装,容易让人分不清,这个应该提醒杨掌柜以后要在纸袋上写上字,这要是其他东西人搞错了吃了岂不是害人?
杨掌柜哈哈一笑说:这也给我搞经营提供了一个思路,以前由于包装都是用粗紙包装,纸绳扎绑,多有出错,刻个章在不同的商品包装纸上盖上章一目了然,好好好!回去马上更改。今天想不到一是收了徒弟,二是尝到了美味,三是让我有了明细经营的思路,真好!更是说明老刘家老三有做生意的天意,老刘家老三一定会有出息。
刘老汉双手作揖,不胜感激。
谈笑间杨掌柜觉得中午忙的时候口渴喝了冷山泉水引起胃寒凉的不舒服已经烟消云散,精神清爽,自知是这砂仁的作用。
回到家后杨掌柜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原因,砂仁:性温,味辛,入肺经脾经。驱寒除湿,化湿开胃。脾胃为人之后天之本,中医看病十有八九先调脾胃,而砂仁在调理脾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薯粉皮是当地沿山一带沙土地生长的红薯,经过擦成粉,做成红薯粉面,然后用铜锣用水浴的方法做成粉皮,这种粉皮劲道有嚼头,究其营养来说红薯就是一种天然的长寿食物。
于是他经常从自家店里拿点砂仁面,粉皮用凉水泡开,取一只熟鸡扯成鸡丝,葱切成丝,香菜切成小段,按照当地的做菜程序,再加上香油辣椒油,不断实验,越吃越爱吃。经常用这种做法招待朋友,很多有胃寒的吃上几次胃寒就没有了,真是得人喜爱。
于是不断有人请教,杨掌柜也毫无保留的传授,于是杨掌柜的一个张姓朋友在古寺镇临近杨掌柜的商铺不远处开了一家饭店,粉皮鸡是招牌菜,生意兴隆,来往客商只要来古寺镇必须吃一碗粉皮鸡。后来生意做大了取个字号叫“客来顺”,意思是吃了本店的粉皮鸡顺顺当当,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当年生意做大后,在蒲州府,长安城都有分店。张姓店主为了感激杨掌柜的指点之恩,在离开古寺镇去长安古城时把古寺镇的店送给了杨掌柜,这家店一直开到清朝民国。杨家人一直生活在古寺镇一代。据说红园饭店杨银串就是杨家的后人,而她家的宏源饭店是远近闻名的大饭店。
千百年来粉皮鸡这道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传承着,如今在永济虞乡,清华一带很多饭店粉皮鸡还是主打菜,招牌菜,最为著名的是宏源饭店。
运城永济的食客经常光顾宏源饭店,那些远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的家乡游子,只要返回永济必然来吃一碗地道的家乡菜。电视,报刊多次报道,今年《运城晚报》报道后有个86岁老人拿着《运城晚报》从运城乘车找到宏源饭店,他说小时候我吃过粉皮鸡,现在老了还想吃,这道菜是我一生的美味,吃不够,永远也吃不够。
家乡的美食源远流长,愿家乡的人民在美食的滋润下生活的更加健康,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分类主题 : 典故传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