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无字亦美食,唤它作“hān”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赵玉林
河东陈记美食征文优秀奖作品。在山西夏县的乡间村落,流传着一道历史悠久却“有名无字”的传统美食。乡人们代代相传,都唤它作“hān”。对于上了年岁的本地人而言,这道朴实无华的农家吃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在味蕾与心间烙下了深刻印记。
“hān”以玉米面或细玉米糁为主要食材,成品质地浓稠绵密。在其他地方,它或许被叫作“糊涂”或“搅团”,但在夏县,自祖辈至今,始终只有“hān”这一个独特称呼。至于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以考证,然而一代又一代夏县人,都对这道美食情有独钟。
回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粗粮多而细粮少。而“hān”做法简便,口感软糯顺滑,不仅滋味上佳,还能快速为身体补充热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家户户的日常主食。乡民们把制作“hān”饭称作“插hān”,这其中藏着三大关键诀窍:其一,水沸后,需在灶膛持续添柴,让锅内始终保持翻滚沸腾;其二,水滚后先撒入适量食盐,紧接着左手轻抖面瓢,将玉米面缓缓洒入锅中,右手则紧握筷子,以顺时针方向飞速搅动;其三,待面糊均匀冒起气泡,香气四溢,且用筷子挑起不会轻易滴落时,迅速撤去灶膛多余柴火,如此,一锅香气扑鼻的“hān”便大功告成。
“hān”多作为早餐,尤其在寒冷的冬日备受青睐。若论与之最相配的菜肴,非炒和菜莫属,而牛肉炒和菜更是堪称绝配。只不过在四五十年前的农村,牛肉炒和菜近乎是遥不可及的奢侈美味。即便只是普通的和菜,萝卜、芥疙瘩发酵后的独特酸香,与玉米面天然的淡淡清甜相互交融,便能碰撞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滋味,瞬间勾起旺盛食欲。若逢和菜稀缺的时节,简单以葱丝、韭菜碎,搭配干辣椒面与醋水,浇在“hān”上,入口同样酣畅淋漓,别有一番风味。
凛冽寒冬,手捧一碗浇着和菜的热“hān”,氤氲热气袅袅升腾,拂面而来。夹起一筷送入嘴里,玉米面的醇香在舌尖散开,久久萦绕;咽下一口,暖意顺着食管蔓延,瞬间驱散周身寒意。一碗“hān”下肚,浑身暖意融融,肠胃熨帖,惬意至极。吃“hān”在当时的农村,还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至早餐时分,喜热闹的村民便端着盛满“hān”的大碗走出家门,边吃边唠家常,邻里间还会比试谁吃得干净,碗底不沾丝毫饭渣,欢声笑语间,尽显那个年代人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若想将碗吃得一干二净,还得掌握些独特的“吃术”。诀窍在于动筷时从碗中央开始,由内向外慢慢蚕食,临近碗边时,留出韭菜叶般宽窄的一圈先不动,且筷子绝不能碰到碗壁。如此,随着碗中间空间不断扩大,紧贴碗壁的“hān”便会缓缓滑落,最后只剩下小小一口,吃完后碗如洗过一般洁净。彼时村里有位二顺老汉,便是此道“吃术”的行家,与人比赛吃“hān”时,鲜少落败。
长久以来,“hān”在农家餐桌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深受农家人喜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时代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细粮充足,农家美食花样繁多,“hān”渐渐淡出了农家的日常餐桌,甚至被不少人遗忘。但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日前,我与几位年轻人在一家装修考究、颇具档次的饭馆用餐。酒足饭饱点主食时,同行6人中,除我之外,其余5人竟不约而同地点了“hān”,还一致要求搭配炒和菜。这让我大为惊讶——未曾想这样一家高档馆子,竟会供应这道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美食;更没想到,如今在农村都难得一见的“hān”,却成了城里年轻人追捧的稀罕美味。惊叹之余,我不禁为年轻人敏锐的美食嗅觉点赞,也为商家挖掘传统美食、接地气的经营智慧喝彩。此番情景,瞬间勾起了我对记忆中“hān”味的深切怀念,我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点上一碗,重温这份久违的美味。
一碗热“hān”,盛满乡愁。放下碗筷,我不禁遐想:一家饭馆对“hān”的推广,或许能引发连锁效应,吸引更多餐饮商家加入。假以时日,这道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传统美食,或许能被更多人熟知、喜爱,在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星空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我满心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赵玉林|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