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5-6-11 12:12:48

难忘家乡炒“猴娃”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薛武军

河东陈记美食征文优秀奖作品。

在我的家乡——山西省运城市,谈起各种美食可谓不胜枚举:比如:解州的羊肉泡、闻喜的煮饼、新绛的绿豆饼、永济的牛肉水饺、稷山的麻花、临猗的黍面油糕以及我们万荣县荣河镇的羊肉饸饹等等。但最让我魂牵梦绕、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南瓜炒“猴娃”。

南瓜炒“猴娃”,顾名思义,南瓜在这道美食中是必不可少的灵魂主材了。但作为南瓜的灵魂伴侣——豆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般的家庭往往只准备这两种食材,条件好点的,或者喜欢吃菜的也可加少许豆角、圆白菜、蘑菇等。值得注意的是:南瓜和豆腐下锅前要切成大块,而作为配角的这些蔬菜最好切成小丁,不要让它们占据了南瓜和豆腐的主导地位。

食材准备好之后,就要准备和面了。炒“猴娃”的面团,非常有讲究,民间有“活硬扎软”和“二醒一泡”之说。就是将凉水少量多次地加入面粉中,将面粉活成软硬适中的面团,醒发几分钟后,再不停地用手蘸水,将面团揉软,揉到面团似一块刚出炉的面包一般即可。这时,再将面团挤压成饼状,完全浸泡在一盆清水之中,直到这时,和面的整个过程才算全部完成,最后用一个高粱秆做成的饺子帘盖在面盆之上,让它再次浸泡醒发。

接着开始进入第二道工序——炒南瓜。起锅烧油,油六成热之后将切好的蒜片立刻倒入温热的油中,待锅中蒜片炸成焦黄,散发出阵阵蒜香味后,这时,南瓜和豆腐也先后进入角色,在热油中开始翩翩起舞。随着农家面酱、食盐和花椒粉等简单调味以及清水的加入,南瓜和豆腐的热恋在饭勺的助力下,便进入了白热化程度,缠缠绵绵、卿卿我我,完全沉浸在甜蜜的爱情和海誓山盟之中,忘记了整个世界的存在。软糯香甜的南瓜和细腻滑嫩的豆腐半个小时后水乳相融,已经变得难分你我了。这时,主角终于粉墨登场。那团经过二次醒发的面团,在水中吸足了水分,已经绵软得如同初临人世的婴儿的肌肤一般,光滑、细嫩、水润。再经过人们双手的揉搓、抻拽,偌大的面团瞬间就会变成一片片薄厚适当、大小各异的面片。仔细观察这些面片,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厚如钱币,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他们就像一只只调皮的小猴子在猴王的带领下,纷纷跳入热闹的热锅中,嬉戏着、打闹着,各显身手,为婚礼现场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猴戏。这时的南瓜和豆腐一下子变成了两位配角,而舞台上这群“猴娃”已经喧宾夺主,占据了整个舞台的角角落落。但正是因了这群“猴娃”的出色表演,才使得这场婚礼大戏显得更加热闹、更加有味。

小时候几乎每家的主妇都会做这道享誉全村的美食,而且都喜欢在盛夏南瓜下来后,用这些简单的食材,加上农家面酱的烹炒,顿时整个厨房乃至整个巷道都会弥漫着南瓜炒“猴娃”的特殊香味。劳作了一天的农人们和放学归来的孩子们闻见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流下口水:“谁家在做南瓜炒“猴娃”哩,明天我家也要做一顿!”

只是母亲做炒“猴娃”饭的时候,往往苦于没有更多的辅材,为了使“猴娃”饭更加营养、有味,也是为了让一家人吃得更好,母亲除了在锅里炒一些自家地里生长的南瓜外,总是想方设法在田间地头里掐一把灰灰菜,或者人汉叶,洗净切碎,在炒“猴娃”即将出锅时,撒在锅中。登时,一锅纯白的炒“猴娃”瞬间变得色香俱全了。

晚饭时间,小伙伴们都会各自抱着个大海碗,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聚集在一堆,你从我碗里夹一块南瓜,我从你碗中捞几块豆腐。但是各自碗中的猴娃面片却不会被人夹走,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各家都是七八口人,而且粮食急缺,大家碗中都是菜多面少,所以谁都不会去从别人碗中抢那极其珍贵的几片“猴娃”。大人们呢,都是各自抱着海碗,蹲在树下、石碾上或者粪堆上,一边呼噜呼噜地从碗中拨着热气腾腾的猴娃,一边询问着各家今年的粮食收成,或者下一季该播种什么经济作物,改善一下家庭收入,为年底过一个好年做好准备。如今,我身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在几十号人的单位里,每每想吃一碗南瓜炒“猴娃”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忘家乡炒“猴娃”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薛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