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5-6-10 19:02:18

夏县清明枣蛋(tàn)馍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董明吉

河东陈记美食征文三等奖作品。

枣蛋(夏县发音tàn)馍,是夏县的传统美食之一。说起夏县枣蛋馍,离不开一个人——介子推!

介子推(?-前636年),又名介之推,被尊为介子,山西夏县裴介村人。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达到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的目的,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还企图加害重耳和夷吾。重耳惊惧,避难出走,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危难之际,割股奉君,致力功不言禄,洁身隐退,奉亲孝母。

介子推对自己的君王忠心耿耿,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

重耳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功夺回了晋国的政权。他在执政期间大胆改革,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由于需要处理的国事太多,唯独忽略了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介子推。

后来晋文公派人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居功自傲,隐居绵山(一说是山西介休境内的绵山,另一说是运城万荣的孤山)。晋文公更不愿意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便亲带人前往绵山寻访,可惜在广袤的深山老林中,无处可寻。有人献计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然而火势没有控制住,大火三天三夜才熄灭。晋文公深感愧疚,下令以介子推忌日命节(寒食节),以介命山(改绵山为介山),以介命村(介子推故里)。随着晋文公年事渐高,身觉天年不久,时常因寤怀介子推而寝食难安,于是便把与己朝夕相伴的木屐,亲置于杏花屯介子殿内,介子金身像前意在“陪介”。并欲将杏花屯更名为“陪介”村。晋文公忽悟,“陪介”的“陪”字左有一耳朵旁,与己名重耳的“耳”字有忌讳之虑,正在犯难时,一位大臣说:“主公衣物岂能陪葬?”“是呀”?晋文公正在举棋不定之时,群臣中的另一位鸿儒,灵机一动:“木屐,非衣也!‘非衣’,可陪,非衣不也是‘裴’吗?建议用‘裴介’代替‘陪介’,不是恰如其分,精妙绝伦吗?”晋文公闻之大喜,遂将杏花屯与西边依次坐落着的梁家庄、仁义庄几个小自然村合并为一村,赐名“裴介”,裴介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六百多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最早以饮食文化习俗命名的节日。过去清明要比寒食晚两天,之后,又变成了晚一天,再后来,两者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之前,夏县的每家每户老年人都忙碌起来,制作插坟头的五彩旗、印制纸票(现在购买冥币)、烘烤枣蛋馍,以备寒食节使用和食用。枣蛋馍作为寒食节的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怀念和哀思,也成了夏县人千年不变的忠孝情怀。

香烟袅袅思亲人,柳枝悠悠寄深情。介子推是在柳树下抱母而死的,直至今天,夏县一带家里埋葬老人,坟头都要插柳树杆以作怀念。清明节上坟时候,每个墓冢顶上插一个小彩旗,合葬墓插两个。

华夏寒食节,全民共清明。清明节给老祖宗上坟扫墓的时候,孩子们还要把“枣蛋馍”从坟头上滚来滚去,相当于在给逝去的老人挠痒痒。激励后辈人牢记德才兼备的育人思想,德孝传家的人生理念。孩子们在坟头滚完了枣蛋,还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解馋零食。在其他地方,清明节是不允许妇女上坟的。而夏县却是全家男女老少都可以上坟。新媳妇不但要上坟滚枣蛋,还要在祖坟四角,埋上有根的黑豆芽、凉琪(凉面),一是认祖坟、敬先人,二是预示着新媳妇从此在这个家族扎下了根。

枣蛋馍制作纷繁复杂,工艺考究。在和面的时候要配上香料:花椒叶、花椒面、八角面、肉桂面、香油、芝麻、小茴香等,既增加了香味,又预示着幸福美满。再用烧开的热油冲开(年年有余),随后加上鸡蛋(吉祥如意)、盐水(生命之神),搅拌均匀后,再用传统老酵启(发财富贵),发酵到蓬松细软即可包馅。

枣蛋馍由外皮、内馅组成,个头拳头大小,内馅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在面团(寓意紧密相连)里面包一个煮熟的鸡蛋(吉祥如意)。另一种内馅由多种食材馅料汇合组成。枣蛋、枣蛋,首先离不了大红枣肉(红红火火、一片丹心)、柿饼碎(事事如意)、煮饼(甜甜美美)、蜂蜜(甜甜蜜蜜)、炒芝麻(节节高升)、花生碎(生生不息)、葡萄干(智慧富足)、瓜子仁(多子多福)、麻花碎(长寿健康)、核桃仁(和和睦睦)等不同馅料,配方合理,比例科学。在那个玉䵚黍面馍还不充足的年代,枣蛋馍属于不可多得的好吃的。枣蛋皮寄意介子推,鸡蛋和馅寄意母亲,介子推紧紧包裹着母亲抵御熊熊烈火的侵
袭。

烘烤枣蛋馍的时候,枣蛋皮和枣蛋馅比例不可能万无一失,最后多出来的面团没有内馅,那就因繁就简,干脆搓成油条一样的棒槌状,烤制以后成为上圆下平,四边平整,酷似金条,被称作金条棒;也有叫罗戳棍;也有称为捧福(棒槌)。更有的把捧福头尾相接,捏合成圆圈,烤出来以后就像黄牛的犄角圈状,从此,“牛圈馍”“馉圈馍”相继诞生了,还有的地方叫“馉糘馍”。

经过烘烤,最终呈现出外酥里嫩、色泽金黄的枣蛋馍、牛圈馍和罗戳棍。过去是在自己家锅台的灶膛里烘烤,或者在铁锅里放些石子、沙子或者黄土进行烘烤,也有的在自家盘的胡墼柴火灶或煤炭炉子上面烘烤。我和奶奶在村里砖瓦窑上部,中间散热圆槽的土坑内烧烤过好几次枣蛋馍。后来有了蜂窝煤炉也可以烤制,现在改成了煤气炉、电烤炉、微波炉等现代化设备。也有人图省事在锅里蒸制,但是,怎么也吃不出柴火、砖瓦窑烤出来的香脆可口、原汁原味枣蛋馍的味道。

枣蛋馍的制作工序虽然繁杂,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厌其烦地进行加工烤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年四季都有制作枣蛋馍、牛圈馍的作坊和专卖店,满足南来北往的食客。枣蛋馍既是节日祭祀之“特色馍”,又是夏县传统美食之“文化馍”,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节之前,大街上,弥漫着枣蛋馍的浓浓幽香,小巷里,停满了回家祭祖的大车小辆。枣蛋专卖店顾客盈门,纸票销售点异常火爆。田野里涌动着祭祖的人群、撒欢的孩子们,祖坟前为亲人送去纸钱、彩旗和枣蛋。给远方游子发一箱枣蛋馍快递,寄托一份殷切的思念,表达一缕热切的牵挂。

董明吉|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县清明枣蛋(tàn)馍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董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