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5-6-10 18:58:41

幸福逗点猪知了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胡春良

河东陈记美食征文三等奖作品。

说起知了,大家肯定很熟悉,但“猪知了”就不一定了吧,是猪上了树变成了知了,还是知了变成了猪,这个答案得慢慢听我说。

早就想写写猪知了,偶尔脑中“灵光”一闪,觉得那就是见证岁月的幸福逗点,诉说着特殊的记忆,更是带着乡土味的独特美食!

童年的大山里,人们一年很少能吃到猪肉,只有端午、六月六、八月十五、春节这几个节日才杀猪才吃得上肉,许多家庭呢也仅仅只有春节才舍得吃肉。那时和现在不一样,人们对猪肉的标准和追求不像现在讲究瘦肉有多少,而是猪膘有多厚能拃几拃,谁家的猪膘厚是很有成就感很荣光的事,谁谁家的猪膘最厚是要被称赞和议论许久的。

美食割来猪肉呢,是要研究一番的,像是对待一块玉石,怎么处理,怎么切割等都要合计合计,必须合计好。记得村里条件最差的一般割五斤肉,稍好点的是十到十五斤,如果超过二十斤,人们就会说是“财主”家呢。人们把猪膘油切割下来,切成小块放进铁锅里炸,不停翻炒,等充分炸炒后,猪油就渗出来了,油渣变得焦黄焦黄,人们就形象地称之为“猪知了”,它就是这样诞生的。趁热捞出猪知了,放上盐,精心保存起来。那猪油呢,等温度降下来后,再放入瓷罐罐中保存。这猪油也是财富的标志呢,谁谁家有几罐猪油,都是特别令人羡慕的呢。

为了炸出更多的猪油,人们会特意选用猪肪油,也就是猪板油,出油率更高,也受到特别的喜爱。当然猪板油炸出的猪知了就没有猪膘油炸出的厚实了。为了炸出更多的猪知了,也会特意选用五花肉炸。这种猪知了被奉为上品。

一般炸猪知了主要是春节时,但却不是春节特意要吃的。春节有肉啊,人们首先是吃肉,猪知了算是“点心”,做汤面时里面放一点,或者在热馍中夹一点。这猪知了的最大作用是延续幸福的年味,像是活跃的,香味四溢的逗点,蹦蹦跳跳在生活里,让人们四季都有年味,全年都有美味。这种朴素的年味让山乡充满丰盈的人间烟火。

美食那猪知了会怎么吃呢?一般过了正月十五,就算年过完了,又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那时人们都不外出打工,守在土地上。山里贫穷闭塞,除了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买不到其他蔬菜,特别是蔬菜青黄不接时,这猪知了就成为最珍贵的存在,吃一口就是神仙,而且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收麦、收秋时,完全靠肩挑背扛的重体力活消耗大,才会更多地用猪知了当葱花,或者炒菜时放一点点。猪知了炸得少的呢,吃不下一年,那就怀想怀想那种美味,期待着春节的再次来临。当然了,也有人家在每次割肉时都炸猪知了,没办法,人家牛人家任性。眼馋的人呢有时会来句“咱养头猪,全部炸成猪知了,吃它个三五年”。说归说,山村有两大“银行”,一个是“鸡屁股银行”,攒鸡蛋换取生活必需品;另一个牛是“猪尾巴银行”,不是说用猪尾巴换钱,而是说那猪尾巴摇得欢,说明猪喂得好长得壮能卖出好价钱,好说媳妇盖厦,所以就是“财主”家也不舍得整头猪去炸猪知了。有句俗语说得很实在“说媳妇盖厦,说起来令人害怕”,作为两大“银行”之一的猪尾巴银行,地位和意义重大,猪知了仍然只是生活的点缀。

现在人们吃猪肉越来越讲究,特别不喜欢脂肪,猪肉再也不用去拃膘有多厚了,而是讲究瘦肉有多少,甚至讨论猪油能不能吃,健不健康,那猪知了呢也淡出了生活,家乡的大山里也一样。颗颗猪知了,成为简单史诗一样存在,见证和讲述着黄土味的美好故事,也是激越鲜活的乡愁。

胡春良|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幸福逗点猪知了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胡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