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与青龙峪
晨钟暮鼓,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早上敲钟,晚上击鼓,用以报时。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如陆游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也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指古时(汉魏除外)城内的报时法,亦特指金陵四十八景中的一景。也可以写作暮鼓晨钟。最早出自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千百年来 “晨钟暮鼓”的主要功能就是报时,那么为什么是晨钟暮鼓呢?晨钟和暮鼓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于什么样历史环境?近几年来永济市虞乡镇青龙峪发现距今7000--10000年母系氏族时代华胥部落生活的遗迹,青龙峪卧龙岩上的兴圣洞是华胥生育伏羲、女娲的地方,青龙峪内华胥峰下的石钟洞是古虞乡县八景之一“石钟晓鸣”发生地,经过相关学者认定,青龙峪是“晨钟暮鼓”发源地发生地,“晨钟暮鼓”来自于华胥时代。
《虞乡县志》山川卷记载:“青龙峪在石锥山东”,“石錐山(一名华胥峰,见乔元亮陈真人洞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天柱峰东石鹿谷(旧内有石鹿因名)林峦峭壁,川原奧衍,一峰突出,岑锐插天,隋书虞有石锥山即此,中有陈真人洞,幽深宽敞上悬石钟,故又名石钟嶺,元华州处士陈道周卜居谷口建立书屋。”“真人洞悬石钟,鸡鸣昧旦,应候自鸣,踈星将落,海曙初升,铿然一声,唤醒多少梦梦”。
《大明弘治年间五老灵峰圣公圣母大殿神龛》碑石载:"初降国色天香女子于石锥山,逢得五色牡丹争艳感其谢花封氏为吏,自称华胥也。
古虞先贤邵玉麟在他的《说虞表圣》文中也有如下记载:"鉴古考虞邑以究其史,赏圣游虞境以追其源,虞之胜迹,星罗棋布,艮古之久远矣。天地初分,日月始奠,天降五星为五灵,中条变砚,为象而衍物华,凝形而立天宝,昭引九天仙女借蝶灵飞舞圣山,趁丹香降于中条,感天赐华,拜华为氏,自称华胥之号也。其岳故之华山之名也。华灵之胥居圣华之中。三年衍儿,五年生女。山下雷泽莲开有伏羲,桂香出落女娲。教其儿女以承其志,继天而立其脉也,故将中华圣岳分为东西之华,赐山于儿女,谓之一氏分三族,一岳立三山之名也。正如《虞帝颂》之云: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近我来歌。
还有一段无名氏之记载:“国色天香为丹灵始华,华衍中丹而降中华之山为华氏。华氏繁三族之标而始之华,立其野分三山之始也。”
上述记载明确了石锥山就是华胥峰,在县东南25 里,华胥在这里生育了伏羲女娲,繁衍了中华儿女。华胥峰下有石钟洞也是后人称的真人洞,真人洞中悬有石钟,破晓时分,石钟应时而鸣,此时天上疏星几朵,欲落未落,天色渐亮,曙光初现,铿然一声钟鸣,唤醒人世间多少清梦。石钟晓鸣,悠悠余韵,如今石钟消失,石洞犹在。
华胥生活在青龙峪,在卧龙岩上的兴圣洞生下了伏羲和女娲,开创了人类新纪元。在他们生活的青龙峪每天黎明时刻经常听到一种洪亮悦耳的声音,原来是不远处华胥峰下石钟洞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动人心魄,余音袅袅,他们把这种声音当做是上天天神的声音,并且每日天快亮时发出响声,长久以来这种声音成了一种生活的依赖,听到这种声音就是他们起床狩猎的时候,听到这种声音心情也十分愉悦。因为石钟声响每日清晨只响一次,声响有限,当他们希望听到时却不能随时听到,所以在长期生活中人为寻找或者制造这种声音,长期以来发现敲击青龙峪一种磨砂石能够发出相似的声音,同时发现还有不同音节的声音,因此他们把几种不同声音的石块收集起来,轮流敲击发出悦耳的声音,在伏羲女娲时代首先创造出五音五律,成为中华音律的原型。
人们钟情于石钟洞的声音,千万年来代代相传,后世随着铜器铁器的出现便有了铜钟,铁钟等,历史上钟成为人类与天神相通的神器,成了祭祀的礼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铸造了大小不同的编钟,是当时帝王等级地位的象征。这一切都是因为华胥时代模仿石钟洞的声音而传流下来,钟来源于伏羲女娲时代,来源于青龙峪石钟洞。
钟声来自于华胥时代,鼓同样也来自于华胥部落。
华胥部落生活在距今7000-10000年间,食物来源于狩猎和采摘野果,居住地多选取山洞遮风避雨的地方,群居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由于环境恶劣,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互相侵扰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这也是华胥氏族社会群居的一个主要原因,群居是抵御动物对人类侵扰的最好办法。人们发现动物用吼叫震慑捕猎对象,便得到启发,在捕猎野兽和受到野兽侵扰时人为制造声响达到震慑或恐吓目的。动物经常在夜幕降临时侵扰人们的居住地,由于动物能够夜视,人们没有这种功能,人们只能制造声音将动物吓跑。刚开始敲击石器,木器等,后来发现敲打干了的动物之皮声音更加响亮,尤其是凶猛动物的干了的皮毛除了声音更响外恐吓驱赶效果更好,而这些动物的皮毛是他们平时捕猎分食后留下的。原始人类通过展示凶猛动物的皮毛,敲打出响亮的声音一方面震慑其他动物,另一方面提升了群体的斗志和士气。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最后随着人们制造工具利用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演变成后世的鼓。
在黄帝时期黄帝为了战胜蚩尤,用凶残动物夔龙的皮做成大鼓,在大雾弥漫山谷之时,用动物形的石头摆成兵阵最终战胜蚩尤,统一华夏,成为中华历史上重要的远祖之一。后世著名的《曹刿论战》就是利用大鼓的功能振奋兵卒之心,通过三次击鼓又不出击迫使敌方将士丧失斗志而取胜的故事,充分展示击鼓的作用。
所以“晨钟暮鼓”来源于华胥时代的特别环境,是当时环境条件的产物,过去的古城分别建有钟楼、鼓楼是中华古老传统的延续,是对华人始祖母的缅怀,同时说明青龙峪是华人起源地。
杨洪惠|文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分类主题 : 寻踪觅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