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从世家遗风到革新志士的精神嬗变
唐大历八年,河东柳氏宅邸的书斋里,六岁的柳宗元握着狼毫,在父亲柳镇指导下临摹《柳下惠传》。书案上的烛光摇曳,映照着竹简上“直道而事人”的箴言,也照亮了少年柳宗元求知若渴的眼眸。窗外,庭院中槐树枝影随风摇曳,与屋内的书香墨韵交织,在他心中悄然种下了济世安民的种子。这个生长于簪缨世家的孩童,或许还未意识到,柳下惠“和而不流”的处世哲学,将在日后深刻影响他的政治理想与文学创作。河东柳氏自魏晋以来便以儒学传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潺潺溪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家族子弟。柳宗元的母亲卢氏亦出身范阳名门,家中藏书万卷,为他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浸润下,少年柳宗元不仅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更对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研读《周易》,沉浸在卦象的变幻之中,思索着天道与人道的微妙关联。这种将儒家入世精神与阴阳辩证思维相融合的学术取向,逐渐塑造了他独特的“唯物主义”思想——既重视礼乐典章的教化功能,又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治理社会,力求在人文与自然之间寻得平衡,为国家与民众谋福祉 。
贞元九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踏入长安仕途,如同一颗初升的新星,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在秘书省任校书郎期间,他凭借出众的才华与远大的抱负,结识了刘禹锡、王叔文等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常常相聚于终南山麓,彼时,山峦连绵,云雾缭绕,众人围坐一处,一边欣赏着自然美景,一边纵论古今兴衰。王叔文“革新政治,铲除弊政”的主张,与柳宗元“官为民吏”的理念不谋而合,恰似两颗星辰在浩瀚星空中相互呼应。他们深刻地认识到,guan员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应成为服务百姓的“民之役”,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士大夫的治民观念,展现出超前的民本意识,蕴含着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柳宗元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夫为吏者,人役也。”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在他看来,官吏的职责在于为民众服务,而不是奴役百姓。这种“官为民役”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辞中,更贯穿于他的政治实践中。他与王叔文等人志同道合,共同探讨改革的方向与策略,力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现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执掌朝政,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成为革新派的核心成员,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满怀激情,与同僚们迅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罢黜宫市,让百姓免受宦官的掠夺与欺凌;减免苛税,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够休养生息;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打击宦官势力,削弱这股黑暗势力对朝政的操控。这些政策的目标直指“富利元元”,即让普通百姓摆脱沉重的赋税负担,恢复生产活力,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柳宗元在起草政令时,反复强调“养民如养赤子”,将阴阳五行中“相生相克”的理念转化为调节社会矛盾的政治智慧。他深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同自然界的平衡,需要各方力量相互协调。在他的笔下,政令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饱含着对百姓关怀的温暖承诺。
然而,这场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仅持续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如绚烂的烟火般匆匆落幕。随着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革新派遭到残酷打压。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再贬永州司马,从政治舞台的中心瞬间跌入人生的谷底,命运的转折令人猝不及防。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政治上的失意、生活环境的艰苦、政敌的不断迫害,如同三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并未被这些磨难打倒,反而在逆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永州的山水之间,他写下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系统阐述自己的政治哲学与思想理念。那些在长安书斋中萌发的民本思想,在贬谪生涯的磨砺中愈发深刻,最终凝结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璀璨篇章。
他在《封建论》中提出“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天命论,展现出他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在《捕蛇者说》里,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苛政对百姓的毒害,发出“苛政猛于虎也”的呐喊,字字泣血,饱含着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元和十年,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尽管历经磨难,但他依然心系百姓,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在柳州,他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这一举措如同一束光照进黑暗,给无数身处困境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他积极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知识的熏陶;他还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柳州荒地很多,他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还经常亲自参加植树造林,为柳州的发展添砖加瓦。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官为民吏,富利元元”的政治理念,成为百姓心中的好官。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四十七岁 。虽然他的生命短暂,但他在文学和思想上创造的光辉业绩,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的诗文作品,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与实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
杨洪惠|文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