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太贾村有个教师巷
在万荣县解店镇太贾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麻园巷,教师比驴多。一句调侃话,就让听者知晓,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其实,麻园巷是两个巷:进了巷一直往东这条巷叫麻园巷。麻园是因为很早以前,本村畅建章先生家,在此连续种植汉麻而得的。进巷二十多米左右往南这条巷,人们称其为场门巷,经过畅庆元老先生解释,称其为敞门巷应该更准确一点。他家就住在这条巷!据他说,先前这条巷人家都很贫穷,盖起房子垒起院墙建不起门楼,大部分家门敞开着,因方言原因,称其为场门巷。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提起麻园二字,就知道是第二生产队,敞门巷相对来说,没有麻园巷知名度高。所以,提起第二生产队,想到的就是麻园巷。后来,因为第二生产队人口达三百人以上。1979年被大队分为第二生产队和第十八生产队。再后来,又被称为第二居民组和第十八居民组。但进村只要提起麻园巷,人们就都知道是那里,至于二组、十八组,只有在例行公事时使用。巷里红白喜事还是按照以前的第二生产队行事。
这个巷里从教人员,从1949年以后算起,至今,大概有三十二个左右。有一家一人从教的,有父子从教的,有兄弟从教的,有夫妻从教的。目前,麻园巷有近四百人左右,一百人中就有八个老师,这在一般村庄是非常少有的。
原万荣县文化局副局长畅俊杰、文化馆馆长畅明生都是这个巷里的人,曾经也都是教师。这两位都是我的老前辈,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华。在万荣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地上,分别做出了不同成绩,成为那个时代,万荣县的文化名人。
畅俊杰副局长,原在城关小学任教,1966年调入进修校,几经辗转,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县文化局副局长。这时,万荣县蒲剧团人心涣散,戏曲演出市场疲软,各种矛盾四起。局党委任命他主抓蒲剧团工作,并担任县蒲剧团党支部书记。他以人为本的领导作风;公平办事的处事风格;奖优惩劣的规章制度;使万荣县蒲剧团产生了质地变化,步入正轨。人常说:要生气,打一班戏!他在剧团担任了几年领导,不但没惹下一个人,而且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回到局机关后,他配合局领导,完成了一项又项工作。文化系统各项工作在全运城地区名列前茅,全县群众文化工作丰富多彩,多次获得省、地领导表扬……现在,他的家族中,长侄畅双喜妻子王向丽是高级讲师,在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任教;侄子畅孟喜是山西新产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畅明生老师原在太贾村教书育人,1956年,凭着自己吹拉弹唱创作编导的艺术特长,受邀到县蒲剧团工作。在县蒲剧团,他通过不断学习进步,艺术修养得到很大升华。万荣县蒲剧团,曾经在省城太原连演几十场,一票难求的《采楼记》音乐改编,就有他一份功劳。1970年调入县文化馆工作,王显、王亚、乌亭、丁樊和我们太贾村家戏演出,都饱含着他的心血;1978年,县文化馆和博物馆分开独立办公,他担任县文化馆馆长,组织收集挖掘万荣民歌,使万荣民歌这颗珍宝,得到了很好保护;对汉薛镇南景花鼓,他更是情有独钟倍加珍爱。1979年,运城地区举办首届民歌、民舞、民乐调演。他和南景花鼓老艺人田金川,县文化馆音乐组长郭弘礼,对花鼓曲牌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并以身试教,分别学会了南景花鼓的表演技巧;将收集整理的《万荣民歌》《万荣唢呐曲牌》《万荣花鼓曲牌》等,油印成册,得到很好保护传承;1979年由马力编剧,他排导的蒲剧小戏《乱点鸳鸯》,在运城地区春节戏曲调演中,荣获一等奖;1980年参加春节戏曲调演的《喇叭裤巧遇红背心》,因为一场风波,更是轰动全国,震动中宣部。他多才多艺精通民俗文化,太贾村、新城村、芦邑村的白事礼仪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可惜天嫉英才,刚进花甲之年便英年早逝。
畅绍祖老师的父亲畅忠玉先生,早年在北张户村从教。新中国成立后,因家里缺少劳力,便“解教归田”回乡务农。畅绍祖老师兄弟四人,老大畅念祖曾在解店镇北牛池、北张户等村学校从教,性格温和性情软弱,是一个正宗白面书生,现退休在家;侄女畅娜丽现在河北保定农业大学任教。绍祖老师一生命运多舛,三十多岁丧媳,凭借着十数八块钱的民办教师补贴,维持着一家人生活,抚育着儿女们长大成人。他对学生的严格,在全校老师中是少有的。有一学期,他任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当时班里有个腿有残疾的学生。为了使孩子长大后能独立生活,他对这个学生要求比较严。有一次,这个学生作业没有完成,便对其进行严厉批评。谁知,该生愚顽,竟在全班同学面前骂他。他怒火中烧挥拳惩罚,该生哭天喊地要寻短见。愤怒的他顺手抱起该生,来到当时学校灶房前的水井旁,往下一放,大声喝令道:跳!往下跳!我看着你死!当然了,该生也只是吓唬老师一下,他哪敢跳呀?这真是:少年不懂严师爱,错把真情当坏心!进入新世纪后,教育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也因语文教学水平高和三十多年教龄等条件,被转为国家正式教师,工资待遇得到很大提升,清贫辛苦一生的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谁知道,天不作美,他因操劳过度病入膏肓……病重时,在他的得意门生畅金龙、畅建泽、畅瑞麟等带领下。我这个未在他班里受过教的学生,也去看望了他。当时,家里没有几件电器设备,他盖着一床旧被,躺在自家土炕上,让人很是伤感。真想仰天大吼一声:老天爷!你怎么这样无礼无情呀?艰难困苦一生的他,才刚刚体验到一丝丝温暖呀?出殡时,我们送了他一场。他虽然没有担任过我的班主任,但曾经给我上常识课时,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给我们描绘现代化未来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畅奋合老师是原运城康杰中学毕业生,比绍祖老师早几年担任民办教师。不但教数学、化学、物理等课,记得学校宣传队表演节目时,他拉小提琴、敲扬琴等进行伴奏。但成绩最突出、最明显、在全县最有影响的还是体育。我上学期间,太贾村学校在城关公社一至七年级,实行双轨制,一个班学生达50名左右,全校师生七百多名,是万荣县榜上有名的大学校。那时,可以自豪地说:学生最多、教学质量最高、音体美最好。特别是乒乓球比赛,全县各学校没有一个敢小瞧。他的学生畅克智,曾在全县初中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中荣获冠军;郭涛曾作为万荣县小学生代表,参加运城地区在垣曲县举办的比赛;陈智英、王国暄、陈青、陈胜等,至今在县城或行业乒乓球界无人小觑。我问他,你是否专修过体育教学课?他说没有,全是自学的。我个人感觉,他带体育有三法:一识才;二下苦;三心狠。首先,他能从一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体育天赋,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人一生最大的幸运是有人发现,有人指路。否则,再好的天赋都湮没了,再好的珠宝也都埋在地下。陈宗杰是他发现培养的田径学生中,发展最好的一位,曾创造过省级少年百米纪录。1978年,我当时在万荣中学上学,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杜建海,因百米成绩优秀,被选到万中体育班。在我心中,他是个飞毛腿,个子不高,速度很快。可在一次学校体育比赛时,陈宗杰从运城回来了,他给他示范了一下,差距显见。其次,体育教学不下苦是根本出不了成绩的!作为一名民办教师,一没有规定的体育成绩;二没有硬项指标。成绩好差即没奖金,又没差评。但畅奋合老师,凭着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每天起早贪黑,不分酷暑严冬,认真耐心地培养着每个学生,使他们不断提高,不断进步,逐渐步入到县级高水平行列,成为全县优秀运动员。最后,要想提升,不狠就是梦想!畅奋合老师心狠,特别是体育生,提起奋和老师,可以说是: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为了使乒乓球队员练好手臂功,他请村里的铁匠师傅打造了几付铁拍子,让他们每天早上提前到校练功。凡有偷懒者,或动作不到位,张嘴就吐、上手就抽毫不留情……人常说:严师出高徒!因此,太贾村学校乒乓球队享誉全县,几个尖子队员所向披靡。1983年,县城镇中学建成,在全县抽调各科优秀教师,他作为体育科的不二人选,以国家正式教师的身份,进入县城镇中学任教。现在,县城多个篮球培训班教练,都是他曾经的学生。他的孩子畅玉泽,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被招聘进入城镇中学,担任体育老师。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享受着快乐的晚年生活:给孙女遛狗,看体育比赛,出东村赶西庄看蒲剧是他最大的喜爱。
我从小愚昧懒惰,学习成绩总和老师挨着。对数理化如看天书,至今加减乘除不如孙辈。有个哲人说过:上帝关掉你的这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另一扇。唱歌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不论天气冷热,放学回家后,只要家里的小广播里唱歌,便搬上小板凳坐在下面,专心听唱。1974年地区戏校招生,“大胆”报名。以一曲从广播里学会的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通过公社、县两级选拔,最后到运城参加了录取考试,可惜技不如人名落孙山。但这点文艺天赋还是被畅爱玲老师发现了,她把我招进了学校文艺宣传队,开始了对我的启蒙教育。太贾文艺宣传队,在她和畅竹梅老师指导下,在城关公社各学校中名列前茅。在南牛池村,七庄村参加比赛,多次获奖。1976年7月份,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三十周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组织六七年级学生野营拉练,步行到五十里外的陈阎村。我们宣传队因晚上演出,会骑自行车的男生带着女生行动。晚上,舞台下观众爆满,演出获得一致好评。最使我难忘的是去县城大礼堂演出。当时,能在县城大礼堂演节目,对我们来说,和现在上央视表演的感觉一样。为了把节目排练精彩,我们参加演出的队员停课。每天步行三五公里,到大队林业队进行排练。为了提高和培养戏剧表演水平,村党支部把全村家戏演职人员,集中在这里,白天劳动,晚上和空闲时间学戏、排戏。可以说,这里是全村文艺精英的集中地,能在这里排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惜,在节目即将赴县城大礼堂演出时。我的大腿根部出了个疱疹,错失了良机……在宣传队,和爱玲老师产生了很多故事。十多年前,写了一篇《难忘的太贾学校宣传队》,回忆了那个快乐的岁月,被《万荣人》报采用。可能是一种缘分吧,报上刊登这篇文章不到一星期,便在村里碰见了几十年不见的爱玲老师。随后,她从河北保定回家探亲,我们多次结伴外出旅游。几年了,每天早上打开微信都相互问候,转发好文章、好视频,维系着我们的师生情。
在麻园巷的老师中,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畅彦山老师,他是城关小学最早的开山鼻祖之一。城关小学当时虽然建在新城地界,并以新城村学生为主,但由于要面对县城很多干部子弟。所以,对教师质量要求比较高。他曾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一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该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育事业发展壮大,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1970年左右,因国家出台,在外教师回村任教政策。他回到本村担任了两三年校长后,又被调回到城关小学,担任校长一职。长子畅正勋,我们求学期间,在学校任过一段民办教师,曾是我们四年级一班班主任,最后到县计委工作。其妻子张科菊从教多年,在教师岗位退休。
畅耀发、畅孟虎、畅鹏程都是子承父业,分别在万和、县城南街小学等校担任负责人或教师。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是受人尊敬的园丁。畅鹏程父亲畅生金老师,曾是万荣中学优秀语文老师,他的很多学生考入全国知名大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他叔叔畅生银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村里担任过一段民办教师,虽然没有什么显著成绩,但在人生阅历中也算一段难忘岁月。如今,那时的学生虽然花甲近尾古稀即开,但见了他也得尊敬地叫声:畅老师……
我初入幼儿园时的启蒙老师畅淑荣,有一头黑黑的长发,是村里家戏表演的女主角。记忆中,她曾演过《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沙家浜》里的阿庆嫂等主角。我们入学时间不长,她便被推荐上了大学。从此,再未见过。听说,现在在太原安度晚年。
畅自兴老师是八十年代,从曲沃荣调回来的。在南薛朝村学校担任了多年校长。退休回村后,又参加了村里老协会工作。他和我父亲同龄。记得小时候父亲和我们吃早饭,同班同桌的同学畅同文叫我上学,父亲问他是谁家娃,他一说,父亲高兴地说:我小时候也和你爸是同桌……
还有两位老师不得不提,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畅建生老师是第三生产队人,但家住麻园巷,也就得算为麻园巷里的老师。我在校时,他曾担任过英语、生物、常识等老师,后在校办工厂负责染纸和墨汁制作……受贾好学校长厚爱,1979年冬,至1980年10月,我也曾在太贾七年级学校混过一段时间。主要在校办工厂,帮助畅建生老师和陈俊岭老师工作。他是个头不高,说话不多,默默无闻,是一个十分低调十分谦虚十分淳朴的人。妻子在村里刘胡兰民兵打井排工作,在一次事故中受伤致残,他自己也英年早逝。苦命的妻子曾在县城某私立医院打工谋生。
另外一位是沟北村的孙月荣老师,因特殊的家庭状况,在麻园巷生活了好多年。虽然最后落叶归根回到沟北村,但这里还有他的儿孙,他的血脉。他也是在麻园巷教师最鼎盛时期生活在这里。所以,把他算上也不为过吧?
历史的河流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几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特色。作为一个不到三百多人的巷子,几十年出了三十多个教师,这在一个时代,一个村子的巷里是非常少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可能把他们一一写出来。只能把自己熟悉的老师的事,在本文串起来。把那个时代,太贾村这个亮点,曾经的第二生产队一段辉煌的岁月记录下来。让外人知道他,让村里人记住他,让曾经的第二生产队的后人们,自豪地给后人讲述,给亲朋好友远方宾朋喧耀:我们这个队,曾是远近闻名,古之少有的教师巷!
附1949年至今教师名单(按畅自兴老师家现在住址为序):
畅自兴畅淑荣畅晓东畅艳茹畅俊杰王向丽 畅孟喜畅奋合畅玉泽董瑞雪畅博彦畅亚琳畅博吕卓畅怀旺畅焕芳杜春菊王晶莹畅晓红畅庭怀畅耀发畅利杰 董改竹 畅云霞 (小)畅跃进 畅美玲畅振元畅爱玲畅新征畅红琴畅茁张英芳畅锐智畅种玉畅念祖畅绍祖畅娜丽畅华府畅彦山畅正勋张科菊 杨淑英畅顺义畅云霞 (大)畅淑芳畅生金畅鹏程畅生银畅寿山畅孟虎畅明生畅旭元 畅建生(曾住麻园巷)孙月荣 (曾住麻园巷)
作者简介:郭澄,退休职工,万荣县国家非遗项目万荣笑话传承人。现居万荣县城北大街电影公司。
分类主题 : 乡村笔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