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禽鸟佩的温润之美
文物名片:白玉禽鸟佩;
出生时间:明代;
尺寸:长5.6厘米、宽4厘米、厚1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玉,石之美者。”换言之,玉就是美丽的石头。如今,回望历史,玉这一美丽的石头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使用史。从原始社会的实用器,到封建社会祭祀祈福的礼器和权力财富的象征,最后走进千家万户,玉器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者之一。今天,我们就走进盐湖区博物馆的玉器世界,从文物的视角,欣赏古人的精巧和浪漫。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古以来,玉在中国文化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美好、吉祥、高尚的象征。在古代,人们将玉拟人化,以玉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为人们有道德、有修养的表征。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角就是明代时曾佩于古人身上的白玉禽鸟佩。
白玉禽鸟佩,顾名思义,就是以白玉为底料,雕刻成禽与鸟两种生物相结合的造型。细细观赏这枚玉佩,整件玉器采用圆雕的手法,主体雕刻为一只瑞兽,作卧状,四肢弯曲在身下,头向后转,双眼突出,双耳紧贴于头顶部,身形矫健而又不失灵动,呈现出一种静态的力量感。尤为精妙的是,在瑞兽背上栖息着一只小鸟,造型小巧玲珑,羽翼刻画细致入微,与瑞兽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又富有张力的互动关系。这种造型设计在明代玉器中较为独特,既展现了工匠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把握,又通过瑞兽与小鸟的组合,传递出一种祥瑞、和谐的美好寓意。
从雕刻工艺来说,明代玉器的工艺特点在这件白玉衔鸟佩上体现得十分显著。明代玉器流行“粗大明”的艺术风格。这里的“粗”并非粗糙,而是一种简洁大气、注重整体造型的艺术处理方式;“大”则强调作品的大气磅礴与豪放洒脱;“明”则指工艺的明快、明朗。再看这枚明代白玉禽鸟佩,线条简洁流畅却又刚劲有力,瑞兽的毛发、羽翼及身上的纹饰,皆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却能生动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与形态,栩栩如生。
从材质上看,这件白玉衔鸟佩选用了优质的和田玉。和田玉以其质地温润细腻、光泽柔和内敛而闻名于世,向来是古代玉器制作的上乘之选。在这件文物上,玉质的纯净洁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仿佛凝萃了天地间的灵秀之气,为整件作品奠定了高雅的基调。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玉石表面依然散发着莹润的光泽,不仅反映出明代对玉材品质的高要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玉石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件白玉衔鸟佩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古代文化中,瑞兽往往被视为吉祥、辟邪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顺遂的祈愿。而小鸟则常常寓意自由、灵动与生机。瑞兽衔鸟的造型,象征着祥瑞降临、生生不息,也象征着一种守护与被守护的关系,传达出古人对生命和谐、美好的追求。此外,玉器在古代中国一直被视为君子品德的象征,其温润的质地、内敛的光泽与君子的仁、义、智、勇、洁等品德相契合。佩戴这样一件玉佩,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佩戴者品德与身份的象征。
岁月更替,先民们用玉器构筑起的礼仪体系已沧海桑田,但作为自然精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玉器所象征的审美境界,所寄托的人格理想,一直绵延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历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