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凡 发表于 2025-3-20 11:51:56

大河之东的一叶小舟——品味秦晓舟的诗词_文评_洪池

“古渡逢君意若初,秋波帆影岭云孤。欲邀汉月郇阳里,陈酿白汾狂醉无?”运城市诗词学会会长秦晓舟的这首七绝《古渡逢君》,古韵流淌,情真意切。

诗人将无尽的玄机掩映在有限的字句之中,其核心是“逢君”的欣喜,欲借助皎洁的“汉月”和陈酒佳酿的“白汾”来“狂醉”,驱散内心的孤寂,场面豪迈,颇有李太白之风。

而他的词《苏幕遮·红尘如梦》则风格一转,充满柔情与哀伤。“梦如烟,情若酒。又是春来,不见章台柳。”巧用唐代诗人韩羽和柳氏“章台柳”的典故,诉说“往事随风难聚首”的伤感。上阕的“竟使朱颜瘦”与下阕的“谁解相思扣”呼应得恰到好处,凄凉和无奈难以掩饰,“悲”“柔”“美”的情感特征跃然纸上。

诗是赋的,适合借酒兴高声朗诵,方显气势之盛;词是填的,适合花间月下浅唱离情,方显此时之感。唐诗如巍峨丈夫,宋词似敏感佳人,正是因为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私密性和真实性,要洞悉它以“悲美”为主的审美倾向,就有必要了解当时词人的普遍心理,从而理解那些风花雪月背后暗藏着的哀伤寂苦。

这就是秦晓舟既是诗人又是词客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才华。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一叶锦绣”。“表里山河”源于其独特地貌,“一叶锦绣”则指山西虽小,却是中华民族文脉所在,孕育了太多的诗词曲赋和锦绣文章。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脉聚河东。运城这里不仅有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柳宗元、司空图等,有众多的文化名胜如西侯度遗址、后土祠等,有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还有关羽的“家庙”和“祖庙”。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秦晓舟可能正如其名字一样,只是一叶小舟。可当你乘上这叶极具个性与代表性的小舟之时,会看到更美的风景和更大的气象。

他的《红石崖遥想》,“烟云浅淡黛痕深,红石崖中山万寻。洞底泉声如细诉,时空尽处有知音。”赋予红石崖生命与情感,使其成为倾诉者,结尾“时空尽处有知音”使整片景物更加生动鲜活了,有很深的意蕴。《莫高窟感怀》则刚健有力、气势磅礴,“穿透荒烟独得春”“俯瞰千佛千秋洞,清涤三生三世尘”等尽显风骨和气象,前者赋予作品深度和力度,后者则增添了作品的广度和活力。这不仅来源于诗人丰富的情感,更源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事物敏锐的观察。

文学的创作一般离不开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旧文学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变化与创新,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令人惊叹的是,秦晓舟真的做到了。

他的《摸鱼儿·大雪感赋》最令人着迷的是意境。上阕描写大雪纷飞的严冬岁暮,“银湖玉岸苍茫处”“暖阁红炉,香茶雪藕,诗酒与君煮”。下阕表达情感,“心怀多少思绪”“冬深且把春魂顾”“愿共赏峥嵘”“同把岁华赋”。景色、物象、悉数登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生命和世界,在诗人眼中是奋发激昂的,充满了太多的可能性,充满了更多的挑战性,纵使亦有悲欢离合,那与凌云壮志相比,也是可以克服的小插曲,所以,才有“且将旧梦随风去,犹把豪情纵酒干。共盼山河春景秀,金蛇狂舞海天宽”(《元旦抒怀》)“沉吟往事几多载,豪饮乡愁九百樽”(《故园小记》)这样阔大气魄的句子。

而词呢?虽有超脱如“雁声千叠催行色,山隐枫红。霞隐梅红。漫把乡愁寄远空”(《采桑子·立冬寄怀》)的句子,但通观整首词的全貌,就不难发现,又满含似水柔情、一厢牵挂。

诗的“半榻霜痕半榻风,一程羁影一程鸿”(《行吟》),虽也是不得已,但更多的有一种为着心中宏愿奋斗的共勉在其中,让人读了不由地产生一种感觉,好像毕业前恩师的赠语,同窗互勉。虽然也有淡淡的离别和惆怅,但更多的是一种豪情奋发的憧憬——是离别,也是相约,后会有期。

而词中的离别完全是另外的景象,无论是情人离别还是异地怀人,很难见到催人奋发的语言,有的只是顾影自怜和归期渺茫的悲哀与伤感。词客在命运漩涡中的挣扎,像大漠中一缕袅袅孤烟,似乎不那么激烈也不那么苦痛,却让人一眼望去便产生挥之不去却又不知缘何而起的忧郁——这就是词中常见的“哀而不怨”的“拭泪厌倦之美”。

他能在两者之间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这是过人的真功夫。

在互联网时代,像秦晓舟这样大力推广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构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古典诗词作为民族文化宝库的精髓,汇聚了民族复杂细腻的情感,传承了绵延数千年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与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家园的构筑基石。

秦晓舟虽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但诗词在他血脉中的那种炽热和鲜活,却是无法冷却,也无法消退的。正是对诗歌有着刻骨铭心的爱和无怨无悔的追求,他的诗歌才会欢快流畅得犹如泉水向着它的知音尽情弹唱。

“诗为友中宝,儒为席上珍。”秦晓舟本身就是一款美味,一道亮丽的风景。<br><br>联系人:启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河之东的一叶小舟——品味秦晓舟的诗词_文评_洪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