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5-1-13 10:28:48

元蓝釉琉璃附耳三足瓷炉_运城文宝


文物名片 主角:元蓝釉琉璃附耳三足瓷炉 出生时间: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尺寸:通高10.2厘米、口径8.4厘米、通长9.4厘米、通宽8.4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古人有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中国传统的陶瓷历史上,到处都能找到蓝色的身影,那一抹幽蓝如闪烁的流星,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回观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中国瓷器以白瓷和青瓷为主,彩色瓷器出现得比较晚。唐朝时,工匠们开始在瓷器上施蓝釉,到了元朝,工匠们又开发了新的制作工艺,烧制出美丽的如同蓝宝石般的蓝釉。

在运城博物馆中,馆藏了非常多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瓷器,其中馆藏的元蓝釉琉璃附耳三足瓷炉以其神秘又清新的色彩,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从外观造型上看,这件元蓝釉瓷炉通身看起来圆润饱满,线条流畅。两侧附耳的设计独具匠心,微微上扬的双耳既增加了器物的灵动性,又方便了人们使用。下部的三足设计稳固地支撑着炉身,这种造型不仅符合实用需求,放置平稳且便于使用,更在视觉上给人以和谐、对称的美感享受,体现了元代工匠对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

蓝釉色彩是这件瓷炉最为夺目之处。相比寻常的色彩,炉身的蓝釉看起来更加静谧而神秘,细腻均匀的釉质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温润的色泽,仿佛被制作它的匠人赋予了生命的灵动。这种蓝釉并非单一色调的平铺直叙,而是在深浅浓淡之间自然过渡,有的地方深邃如蓝宝石,有的地方又清透如湖水,层次丰富,变化万千。

釉上的琉璃质感也为这件瓷炉增添了一份独特魅力。瓷炉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纹理和光泽,使其表面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晶莹剔透之感。在光线的折射下,炉身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着,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享受。这种琉璃质感并非刻意雕琢而成,而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独特效果,这也使得这件瓷炉在众多元代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珍品。

据专家考证,元代蓝釉瓷器之所以能呈现如此独特的色彩效果,与当时的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蓝釉料多采用进口钴料,其含有的特殊矿物质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出这种深邃而艳丽的蓝色。而且,烧制过程中的火候控制也至关重要,稍有偏差便难以达到完美的釉色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一时期河东制瓷工匠对窑火技艺的精湛掌控能力。也正是这样高超的制作技艺,让这件蓝釉器具即使历经岁月的洗礼也依然鲜艳如新,成为元代河东地区陶瓷艺术中色彩运用的典范之作。

众所周知,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的时代,瓷器制作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作为一件元代的文物,这件瓷炉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元代河东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物质体现。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工艺,它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礼仪等的追求。

曾几何时,它也许被放置于寺庙道观之中,作为礼器,承载着人们的虔诚;也许曾作为达官贵人府邸中的陈设之物,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和高雅品位。透过它,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看到元代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场景,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当这件蓝釉器具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它所散发的光芒不仅映射出盛世的繁华,更揭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美感。那是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也是留给今人的无限遐想。



杨颖琦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蓝釉琉璃附耳三足瓷炉_运城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