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村背后有一块叫“队伍地”的地方
位于中条山南坡的芮城县阳城镇李庄村背后,有一块叫“队伍地”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侯为将军纪念碑和12位抗日烈士墓。每当清明时节,总能看到一拨又一拨的人,心怀虔敬,手捧鲜花来这里悼念抗日英雄侯为将军和英勇牺牲的烈士。我也是悼念者之一。面对这些抗日英雄,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真诚向烈士表达我的崇敬之情,一方面又感叹他们年轻的生命过早凋落,没有赶上现在的好时代,同时又多么希望这些逝去的生命能找到他们的亲人,让他们魂归故里,安葬在故乡的家园。
生可喜,命可贵,寿可期,而静卧在“队伍地”的这些血肉之躯铁血儿男,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年代,这块“队伍地”也成了他们永远的栖息地。
树有根,水有源,他们或许是妻之郎、弟之兄、儿之父;他们或许是侄之叔,甥之舅,居之邻。有名有姓,但时至今日人们却不知他们年方几何!有父有母,长眠条山八十余春秋,却不明他们家系何方!人生有代谢,盛世续谱系,英烈是否还被亲人在惦念?情感有温度,桑梓曾流传,英雄故里是否仍有乡邻在挂牵?他们是血洒疆场的勇士,他们是为国捐躯的英烈!
这些牺牲的烈士,正当青春年华、风华正茂之时,本是爹娘的心肝宝贝,姑娘仰慕的男儿郎,怎奈日军进犯,狼烟遍起,生灵涂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肩扛民族救亡图存的大任,毅然从军抗战,成为当时国军胡宗南部167师豫北驻守河防的一名战士。
驻守黄河南岸,本是职责所在,但他们的营长侯为是一名铁血硬汉,更是一名坚定的抗日分子。他籍贯山西介f张兰,和帐下一群同有家国情怀的战士,整天面对一河之隔的家乡枪炮阵阵,硝烟弥漫,目睹衣衫褴褛的乡民摆渡避难络绎不绝,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同样的家国情,同样的铁血性,把他们凝聚在一起。他们主动请缨要求北上侦察日军在黄河以北条山以南的军事部署,并于1940年3月在侯为带领下毅然来到黄河北岸的沦陷区条南,一百多号人按照来时指令乔装打扮分头侦察,很快摸清了条南、条西一带的地形和敌情。
在正常情况下,奉命侦察的任务完成之后,就该回部复命。然而来时请缨侦察只是说辞,痛歼鬼子才是初衷。好在通过多天摸排,地形完全掌握,敌情了然于胸,若就此打道回营,岂不枉费心机白来一次,尤其不忍白瞎了随身携带的枪炮**。于是“将在外,不由帅”,先斩后奏,决意和鬼子痛痛快快干上一仗。而且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通过进一步侦察分析,他们选择在 3月31日,趁一帮日军不备之际,百余人隐蔽设伏在一个叫饮马泉涧的地方,给鬼子来了个突然袭击。经过三个小时激战,以少胜多,总共歼灭鬼子三十多名,我方则无一伤亡。骄横跋扈的日军做梦也没有料到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突然会冒出一支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吃亏不小,伤亡惨重,连尸体都没顾上收拾,便仓皇逃窜。
首战告捷,我军将士欢欣鼓舞,日本鬼子士气受挫,威风扫地。当地老百姓也为之一振,一展愁容,不由得把这帮军人当作自己的守护神。
当此之时,理应收兵回营,向上司复命,并接受嘉奖。即便日军回过神伺机报复也会连一个影子都找不到。
然而侯为深知吃了亏的日军决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伺机报复,祸害百姓。想到这些,这一干人马,不仅没有马上班师回营,而且立即着手应对鬼子的报复,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果不其然,吃了亏的日本人于4月7日,组成步骑联合兵种500余人,向侯部驻地新庄进发。得到消息的侯为部提前撤离新庄,在日军必经之地圪塔岭设伏,双方激烈交战两小时,终因众寡悬殊,侯为不得不饮痛撤退。此战再次消灭鬼子70余人,而侯为所率随员也有12个人阵亡。
当兵打仗,九死一生。12个鲜活的生命,霎那间终结。他们再也回不到黄河对岸的军营,再也回不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再也见不到念兹在兹的父母、亲人。侯为痛心疾首,出资买地将烈士入土安葬,隆重追悼,并亲笔撰文,立碑纪念:
烈士岭十二烈士墓碑记
大丈夫身逢国难,杀倭抗战而死,得其所也!
余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中旬,奉命率百十健儿游击于蒲坂条南。是月三十一日进袭东章之敌,与敌激战于饮马泉,历三时之久,寇军伤亡三十余人,我军安然无恙。厥后,寇恼羞成怒,施以报复,为余所预知也。4月7日,寇军由江口率其丑类步、骑、炮联合兵种五百余,进袭我队根据地新庄,余闻悉,即率队避开新庄,伏兵于斯岭。击其腹尾,激战二小时,冲杀者再,卒因众寡悬殊,饮痛撤退。是后,寇伤亡枕藉。我队阵亡烈士曹吉林、缪阳茂、余赞平、张敬云、李海山、蒋德全、田丙成、赵福明、马正才、杨海贤、阎永林、岳俊仁共十二英名。呜呼!诸君光荣之责任已尽,诸君正气充塞乎宇宙,为为所敬仰。当时为之征衣弹穿数孔,肌肤留痕,不与诸君同往者亦几希人,苍天不死为者,抑为之任务有未尽也!呜呼哀哉!
前一六七师正泉部游击大队侯为泣撰并书。
1941年4月18日
侯为将墓地所在地称为烈士岭,当地民众把烈士岭称作“队伍地”。此战之后,侯将军回营复命虽然接受了处罚,但立志杀敌初心不改,几个月后再度北上,正式组建条南军民自卫队。自卫队渐次发展到五百余人,和鬼子在条南周旋历时六年之久,大小战役不计其数,歼敌千余。他本人也于1945年 6月20日在胡营战役中壮烈牺牲,应了他在12烈士碑文中的诺言,以身许国,和12名战友埋在同一块“队伍地”,遂了平生所愿。“将军浩然百战死,壮士再无十年归”!
乾坤倒转谁扭转?大厦将倾谁匡扶?山河破碎谁重整?是先烈,是勇士,是类似于侯为以及部下这些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在山河沦陷、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他们以“愿与人民共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铁血担当奋勇杀敌,他们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归”的豪情壮志向死保国。
山河为之动容,百花为之洒泪!
多少年过去了,条南民众没有忘记这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一座雄伟高大的侯为将军纪念碑和条南抗日英雄纪念碑,已巍然屹立于中条山上。为使世人牢记那段历史,念英雄,铸民魂,芮城县西一带的热心人士在刘志英同志的带领下,发起组织了“纪念条南抗日英雄侯为志愿者”,“关爱条南抗日老兵志愿者”两支团队,不计功利,不辞辛劳,奔走呼号,为侯为将军树碑立传,寻访慰问健在老兵,为传颂民族正气做了大量工作。侯为将军的名字再一次在条南传颂,条南抗日英雄的事迹再一次被民众关注,英雄长眠“队伍地”也成了百姓自发悼念的地方。
未知乡音还记否,欲觅乡关知何处。在这清明花雨纷飞的时节,我们多么希望12位烈士能回归他们的故土,安葬在父母身边,也使他们的亲人心灵得到抚慰。
“愿驰千里足,送君还故乡!”
愿山河常无恙,岁月总静好!
作者简介:杜绪鹏,1957年生,芮城风陵渡镇汉渡村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曾从事民办教师工作,原运城市外经贸局、运城市商务局干部,2017年退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