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与乡土散文_吴晓妮
文学创作者皆有文学故乡,莫言的山东高密,陈忠实的关中白鹿原……故乡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还潜移默化了创作者的价值取向,无形中成为他们文学创作围绕的核心。读到李立欣老师的作品是无意间的事情。似乎在遣词造句的个性之外,他的作品还多了地方语言的风味、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生活细节的感喟,正是这些方面形成了李老师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恰是这种独特使我的阅读由无意成为有心,我在思考,李老师的乡土散文是否也有绕不开的故乡情缘。
一篇《家在孤山下》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文章不仅写到了家族文化传承和地方根脉延续,似乎也有我要的答案。
李老师先从大处着眼,交代了孤山的地理方位及带给周边居民的心理依靠。再从小处落墨,写自己的先祖崇德向善,用身家性命做赌注,赢得了一桩麦,也赢得了在蕞尔小庄传宗接代、瓜瓞绵绵的根基。无论身在哪里,孤山都是让他们心心念念的精神寄托,扎根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日益增长、粗壮繁茂。在对孤山季节性的风景描述中,融入了祖母对祖父的牵挂。祖母望祖父,其实就是在看云、看孤山。这样的孤山很亲、很美好,又很诗意、很高大。
李老师并没忘记写自己与孤山的情缘。甘甜的山泉水煮羊肉、滋润的白水杏、汇聚山水灵气的孤山梨、孤独苍老的槛泉塔……陪父亲登孤山,目之所及是孤山的美好和见山非山的幻觉,心之所想是孤山的文化和山终为山的定式。孤山在这时已与李老师完全融为一体,形独而孤的沉稳、古色古香的声韵、炊烟袅袅的浪漫、风雨山水的习俗和岁月流年的记忆。文章最后,李老师从一我之家园,化而为一域之精神,写到孤山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引起身在故土或远在他乡河东人的精神共鸣。
孤山周边居民有史以来自然形成晋南方言,李老师在文章中多处使用,这更容易拉近读者的心理距离。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异域他乡判断老乡的典型标准就是浓浓的乡音。方言俗语成了维系乡情的第一纽带,让晋南人在文字里找到了心理归属。收麦子不说“割”说“po”,“池塘”叫“池泊”,“毛毛雨”叫“蝇目雨”“旱虫尿”,雨下不停叫“丝蔓”……李老师还专门为方言写了篇文章《会写运城话,谁敢说你没文化》。
散文语言的冲击力很强,一方面缘于文中方言俗语的使用,还有动词的准确使用,比喻的巧妙绝伦。李老师写准备白萝卜馅:“壮壮的几条萝卜洗了,木杈子擦了,开水过了,然后用笼布挤了水,搅上葱油、面酱……”寥寥几个动词,将做菜程序一一道来,有鲜活的直视感。他形容油卜凉粉的蒜香味“像贼一样,见缝就钻,弥漫了八丈远,缠着你的鼻子就不走”,辣椒炒葱“像明月配清风,蓝天搭白云一样”。这些比喻明白如话,真实接地气,让人看后会心一笑。
语言的冲击力还体现在书面语的巧妙运用。同构句的连续出现,具有排山倒海之势,造成纵横捭阖的效果。李老师写南山的风,“常常吹散了星空,吹皱了灯火,撕碎了宁静,恐吓着夜色”,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南风的强劲有力。写戏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吃饱了唱戏,饿了想戏。闲了放开嗓子吼两句,忙了直起腰,缓口气就在肚子里哼。喜欢了就唱,不喜欢了就听”,句子自带节奏,别有一番风韵。
方言是俗世烟火,是环绕着孤山的不变乡情,而书面语是精神追求,是如孤山历史般厚重的文化。李老师在俗世烟火里,藏匿着生活的真相,坦荡自在,无拘无束,同时又扒开生活细密的纹理与琐碎,于日常中搜寻制造出美感和趣味。读书的过程,仿佛打开了一轴晋南生活的风俗画卷。
生于斯长于斯的晋南百姓不管生活如何困苦艰难,都能把日子过成花儿,让每一个节令活色生香。不变的口味,不变的喜好,其实是一种不变的习俗,一家人把“猪头肉”与“年”捆绑在一起。当烧毛燎焦的滋滋青烟像丝针一样窜入鼻子,眼前便有了年的滋味。“过年嘛,就是过那个麻烦劲”,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程序是祖父和伯叔给“年”加上的有滋有味的佐料。一篇《吃在后半年》,更是把寒冷的冬天吃得大汗淋漓。作品从冬天的“冷”入手,一个“熬”字把后半年的日子拉得很长。序幕拉开,就是各种农家特色菜的尽情展演。李老师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用他的生活经历和细心观察,带读者或回味、或认识北方农村有滋有味的冬天。
非细节无以感人,非寻常无以动人,李老师抓住了一个个为常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写他的心头明月——舅厦奶。小时候舅厦奶给他暖手暖脚暖衣服,如今是他去温暖舅厦奶略显僵硬和微凉的手;小时候舅厦奶在煤油灯下给他剥石榴,如今剥石榴的人换成了他……这些生活细节穿越时空,在两代人之间交互存在,如蒙太奇的画面,让读者体会时光流逝的感伤。两两对照的细节,李老师并没有用固定的格式、相似的结构,而是用随意的笔触深入读者心灵,唤醒记忆,同频共振,获得共鸣!
李老师写地方风味,写饼子、洋槐花,写熬菜、猪头肉,写出孤山一带的风俗和饮食习惯,在民以食为天的普适认同里打造饮食文化的心理认同。
李老师写地方风物,写老巷、关帝庙,写灶火、日历牌,写油灯、下雨水,通过书写地方风物和生活,追忆流金岁月,写出他留给后人的时光念想。
“运城是以孤山为中心的一座旋转舞台,孤山以其风姿绰约、雄伟苍凉的气象充作了舞台的背景。”岁岁年年,孤山成了运城人眼里的世界,孤山根魂已经融入李老师血脉,深入其骨髓,成了一部封存的记忆,而乡土散文创作恰是对记忆的激活、唤醒和点燃。他爱这一方土地,爱这土地上的一切,故细心察之,用心品之,深情记之,执笔出之,形成创作风格独特、内容地道的《南风薰兮》。<br>标题 : 一座山与乡土散文_吴晓妮<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莫言94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