囘憶若曦囘t 发表于 2025-1-6 10:40:57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登上热搜

杨颖琦

近日,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登上热搜并引发网友热议。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来对抗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比如,在这些平台上频繁表达“太贵了,去不起”“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或者重置账号、匿名隐身、付款时退出支付页面获得优惠券等,从而影响算法推送,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18年,“大数据杀熟”就曾被选为当年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之一,6年之后,它依然是消费痼疾。优惠券因人而异、价格陷阱防不胜防、手机App频繁索取权限……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等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不断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在互联网时代,各式各样的“掌上平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出行,也让人们掉入“杀熟”的陷阱。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于是,深知互联网逻辑的年轻人,开始刻意地在大数据面前立“消费敏感型”人设。而这些创造性的策略在一些平台上也确实有效,网友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反复评论机票太贵后,价格就降了下来”“新建账号的票价,比原来的便宜很多”之类的成功心得。

在社交平台上,这一现象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算法驯化”,并且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纷纷喊出“扩散下去”的呼声。看似风风火火的做法,背后却反映出年轻群体面对算法权威时的愤怒与无助。

互联网匿名和隐身也是年轻人对抗“大数据”的另一种策略。去年,有部分网友通过使用相同的头像和账号名,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从而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和喜好的判断和追踪。也有人通过使用无痕浏览、删除浏览记录来消除自己的互联网痕迹,使算法“无处可寻”。

“用算法打败算法”,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从而影响算法推算。这种“算法驯化”,是指通过对算法的计算,积累经验,找到破解的方法,拒绝被算法“硬控”。这样的反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身利益,但说到底仍旧是治标不治本。

将大把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这些操作上,本就不该是消费者的任务。同时,商家也会遭遇信息紊乱和算法偏差,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算法”让交易变成了一场博弈,商家和消费者都陷入无穷的信任内耗。当信任“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算法”这一本为帮助消费者的新技术,反倒被推向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日前,《咬文嚼字》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算法向善”排在第二位。可“算法向善”不能只靠社会呼吁、商家自律,也不能仅倚仗年轻群体的“算法驯化”,还需要通过算法透明、信息对等的手段去打破“算法黑箱”,建立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长久的信任。<br>快报标题 :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登上热搜<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囘憶若曦囘t<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50106/1736131216677b4290735f1.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登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