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新品种“运旱1818”育种工作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近期,省科技厅公布2024年度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名单,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成功入选。一粒旱地小麦种子,就是“运城面粉”品牌崛起的科技支撑,就是山西粮食总产增加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省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65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余万亩,其中旱地小麦占到近一半。旱地小麦受自然降水影响,年际间产量差异较大,其丰歉直接影响着全省粮食总产的提升。因此,抗旱小麦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就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育成了22个抗旱小麦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个、省审品种14个。“晋麦47号”的选育及示范推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运旱21-30”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运旱20410”“运旱618”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特别是“晋麦47号”这个品种,1995年通过山西省审定,1998年通过国家审定。它的育成,推动了黄淮麦区实现1949年以来旱地小麦品种第五次大面积更换,该品种作为国家黄淮麦区和山西省、陕西省旱地小麦区试对照品种长达20多年,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小麦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的育种目标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晋麦47号”的基础上,先后又选育出了以“运旱1512”“运旱1392”“运旱1818”等为代表的国审小麦新品种。
“‘运旱1818’是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形势下降低了株高,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抗旱性。同时,它的高产稳产广适性也特别好。这是我们旱地小麦育种工作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棉花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赵智勇说。
为了证明“运旱1818”的抗旱节水高产广适性,去年,在盐湖区金井乡洗马村小麦高产示范基地,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在前茬玉米收获后晚播的情况下,对“运旱1818”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测产,亩产高达602.78公斤,充分证明了“运旱1818”优良品质。
“下一步,团队计划在常规抗旱小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生物育种,开拓新方法,结合加代技术、生理及分子等方法开展育种工作,不断提升育种水平。”赵智勇充满信心地说。<br>快报标题 : 旱地小麦新品种“运旱1818”育种工作取得重大技术突破<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哈哈小强呀<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50106/1736128432677b37b04455c.jpg
页:
[1]